最近社团里举办了"模拟面试"的活动,期间采用的是问答形式,提一个问题,给出你的想法。我是不善言辞,参加这个活动就是一个强迫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失与否,都会成旧时的回忆,新时的期许。活动最后抛出一个"知识积累和人格塑造哪个更重要"的辩题,两者都是好的,每个人也必须经历它们,孰轻孰重,成了关于”成人"与"成才"先后性的探讨。
"人"这个概念难以把控,许多先人都有着对它的见解和思考,却是难以得出具体清晰的指代。用逆向思维思考,什么不是人了,什么的对立面就是人了。"不是人"是一种对恶行的控诉,又是控诉的本身。战争里的刽子手不是人,因为他们的双手里沾满他人的鲜血,是恶魔;社会里向他人揭露隐私的娱乐记者不是人,他们的有意无意之举都会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是狗仔。上述可见,"不是人"与对他人的影响密切相关,造恶于人,不是人,反之,造善于人,是人。人的本质是一种认可,人格塑造是一种造善的过程,善己善他,由此既会得到自己的认可,也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人们形容"才"通是会带着惊羡的语气,"哇,好有才",可见人们对"才"的重视。"才"是知识储备的一种外化体现,或有天生我才,也是需要牙牙学语。"才"行得正了,会成就一番事业,人们想要"有才",便是渴求着成就。古人科举制考,十年寒窗苦读,盼着一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今时的教育像是古时科举的延续,人的功利心理较之更为强化。学以成才,人们在学上作了过多的工夫,课时延长,生吞硬灌,成绩成了首次,名校成了追求,于此大多成了扭曲的"才",殊不知学是没有载体,没有约束。时至大学,"学"清晰明了,却难以自控去学,学成又难以自控,最后成了人格上的一种欠缺。
"人才","人"先于"才",文以载道,人以载才。若是成人无才,纵使人生平庸,亦可造善造福,充盈人生;若是成才无人,则多生事端,如高学历的犯罪,高层次的腐败。无人无才居于末位,难以定形,充斥在前两者之中,成为异类。最是希冀人才具揽,如需取舍,取人而舍才也。
为人处事方面的欠缺是我的一块心病,愈是让我意识成人的重要,若是想医,必须先医自己,大胆走出去。回忆昨时的活动,参与的过程便是一种磨合的过程,于此有了更多对未来的期许,期许成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