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格言的用法。
1.性质
格言是一种陈述,
-但不是对个别事理——例如伊菲克剌忒斯是什么样的人——的陈述,而是对一般事理的陈述;
-但也不是对任何一种一般事理——例如直线是和曲线相反的——的陈述,而是对行动的陈述,说明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2.种类
(1)去掉三段论形式,剩下结论或前提
既然修辞式推论几乎都是论证这种问题的三段论,那么格言就是修辞式推论的去掉三段论形式以后剩下的结论或前提,
例如: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决不应当把他的子女教养成为太聪明的人。
(注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Medeia)第294、295行。这两行诗可以作为一个修辞式推论的结论,这是或然的事理,是一般人的意见。)
(2)+理由和原因=修辞式推论
这是一句格言;再加上理由和原因,整段话就成了修辞式推论,
-比如:因为他们不但会得到书呆子的骂名,而且会招惹本地市民的恶意的忌妒。
(注释:《美狄亚》第296、297行。这两行诗可以作为一个修辞式推论的前提,这是或然的事理,是一般人的意见。)
-又例如:从来没有一个人可称全福。
(注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斯忒涅玻亚》(Stheneboia)“开场”中的残诗。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他的喜剧《蛙》第1217—1219行这样戏拟:从来没有一个人可称全福,不是出身高贵,缺少衣食,就是贫贱出身——。)
-又例如:凡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真正自由。
(注释: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赫卡柏》(Hekabe)第864行。)
(3)+下一行=修辞式推论
这是一句格言;再加上下一行,整段话就成了修辞式推论:
因为都是金钱或运气的奴隶。
(注释:《赫卡柏》第865行。)
(4)vs.一般人的意见
格言如果与一般人的意见不合或引起争论,就需要加以证明;如果与一般人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合,就不需要解释语,因为它们是众所周知的。
例如:在我们看来,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
(注释:希腊抒情诗人西摩尼得斯或公元前5世纪西西里喜剧诗人厄庇卡耳摩斯(Epikharmos)的残诗。)
(5)vs.多数人的意见
这是多数人的意见。格言一经说出意思就很明白,也不必要解释语。
例如:不永远爱人的不算爱人。
(注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特洛亚妇女》第1051行。这是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os)的妻子赫卡柏对墨涅拉俄斯(Menelaos)说的话。赫卡柏劝墨涅拉俄斯不要和他从特洛伊夺回的妻子海伦(Helena)同船回希腊,墨涅拉俄斯问她,是不是因为海伦比从前重了一些,赫卡柏因此这样回答。她的意思是说,是爱人就会永远相爱,墨涅拉俄斯从前爱过海伦,他的爱情是会死灰复燃,要是他在船上受了海伦的勾引。)
(6)有结束语的格言,有的是修辞式推论的一部分,
例如: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决不应当……。
(注释:同上)
(7)有的带有修辞式推论的性质,却不是修辞式推论的一部分,
这种格言最受欢迎,其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身为凡人,不可发出神的忿怒。
(注释:残诗。)
说“一个人不应当发出神的忿怒”,是一句格言;附加语“身为凡人”,指出理由。
-下面这句是类似的:凡人应作凡人的想法,不应作神的想法。
(注释:据说这是厄庇卡耳摩斯的残诗。)
(8)至于引起争论的或与一般人的意见不合的格言,
应该加上解释语,可以把解释语放在前面,把结论作为格言,
例如说:“一个人不可招人忌妒,也不可成为书呆子,所以我说,不应当教养子女。”
(注释:参看本章第1段。)
也可以把格言放在前面,把前面的两句话附在后面。
(9)如果一句话虽然与一般人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合,
但是意思不明白,那么应当把理由简明扼要地加进去。
在这种情形下,拉孔式警句(注释:“拉孔(Lakon)式”即斯巴达式。斯巴达人说话很简明扼要。)或谜语就很合用,
例如斯忒西科洛斯对洛克里斯人说的话:不要傲慢,免得知了在地上唱歌。
(注释:洛克里斯(Lokris)人住在希腊中部,他们在意大利南部有殖民地。斯忒西科洛斯劝洛克里斯人不要傲慢,免得惹得敌人把树木砍光,使知了无树可爬,只好在地上唱歌。)
3.用法
(1)格言宜于老年人使用,用来讲述他们体验过的事情。
(2)用格言来讲述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事情,是愚蠢的、没有教养的。
(3)流行的、普通的格言如果有用,也应当使用,
由于很普通,得到公认,它们似乎是正确的,
例如:
-还没有祭神就鼓励兵士冒险作战,就说:最好的预兆是为保卫祖城而战。
(注释:《伊利亚特》第12卷第243行。一只鹰抓住一条蛇,因为被蛇咬痛而把蛇扔了下来。特洛亚的战士波吕达马斯(Polydamas)认为预兆不祥,担心特洛亚军遭到鹰的命运,劝赫克托耳不要向希腊船只进攻。赫克托耳因此这样回答。“祭神”,指祭神问卜。)
-兵力较弱,就说:战神不偏不倚。
(注释:《伊利亚特》第18卷第309行。波吕达马斯劝特洛亚军退进城躲避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回答说:战神不偏不倚,他也杀杀人者。)
-鼓励兵士杀戮敌方无辜的儿童,可以引用这句话:那人真傻,杀了父亲,却饶了子女。
(注释:参看第1卷第15章第3段。)
(4)有的谚语同时又是格言,
例如“阿提卡邻居”这句谚语。
(注释: “阿提卡邻居”,指雅典人。阿提卡(Attika)是雅典的领土。科林斯使节这样谈论雅典人:“要是有人总结一句,说他们天生不能享受安静的生活,也不让别人享受安静的生活,这句话是很中肯的。”(见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第70节,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0页)可见与雅典人为邻是一件麻烦的事。)
(5)和最流行的话(例如“要有自知之明”和“勿过度”)相反的格言也应当使用,
只要它们能使我们的性格显得更好,是用动感情的方式说出来的,
例如,一个发怒的人说:“‘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是骗人的,这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不会当你们的将军。”
(注释:这段话大概是伊菲克剌忒斯的颂辞,他是在称赞这位将军。)
这样说就能使我们的性格显得更好:不应当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爱一个人把他当作未来的仇人来爱,而应当恨一个人把他当作未来的朋友来恨。
(6)我们的道德意图应该用语言明白表示,或者提出理由,
-例如说:“我们爱一个人,不应当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爱他,而应当永远爱他,因为那另一种爱含有背叛的意味。”
-或者说:“那句格言不令我喜欢,因为真实的朋友爱人,应当永远爱他。”
-或者说:“‘勿过度’这句话不令我喜欢,因为我们恨坏人就应该恨得过度。”
(7)格言,如前所述,是对一般事理的陈述,
听众听见他们原来持有的对个别事理的意见化成了一般的说法,会感到高兴,
例如有恶邻居的人喜欢听:最难对付的莫过于邻居。
4.好处
(1)化成一般的说法
因此演说者应当先猜想听众原有的意见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意见是什么意见,然后把它们化成一般的说法。
这是使用格言的好处之一。
(2)使演说表现性格
另一个好处还要大一些,就是格言能使演说表现性格。
演说能表现性格,则其中的道德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好的格言表现演说者有好的性格。
关于格言的性质、种类、用法和好处,就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