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二十章(7)【1593】2025-7-20(2)

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二十章(7)【1593】2025-7-20(2)

(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释词】“讷”音nè,意为言语艰难。“敏”,勤勉。

【大意】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孔子说:“君子要谨言敏行,不求在嘴巴上快活张扬,而要求在行动上勤恳尽力。”(张东注)

【导读】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实行,就考虑到这句话可能引起的后果,他怎么能够不谨慎?孔子说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轻易说出的话往往实践不了,结果就成了没有程信的人;冲动的时候轻肆直言,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俗语所谓“祸从口出”。古往今来因言贾祸的事层出不穷,尤其在一个言论自由还没有成为普遍共识的社会里,能不慎之乎

(十)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

【释词】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为春秋时期郑国的宰相,郑穆公之孙,在郑简公、郑定公时先后执政二十二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其行己也恭”句,意思是子产要求自己的言行庄重,其中“其行己也”是主语,“恭”是谓语,“其行己也”就是“子产之行己也”。注意“其”字的用法,“其”不是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而是物主代词,它相当于人称代词后面再加一个“之”,所以“其”在这里不是“子产”,而是“子产之”,这个“之”虽然没有意义,可以不译,但在文言文中,它却具备不可缺少的语法作用,前面讲过多次,这里就不重复了。

【大意】孔子说子产这个人在四个方面表现出君子的德行:他要求自己谦虚庄重,他对待君王恭敬严肃,他抚养老百姓有恩惠,他驱使老百姓公平合理。

【导读】这里的君子显然也兼含二义,既是在位者,又是有德者。子产所具备的四种德行,仍然可以为今天的当权者提供借鉴。

孔子以子产为例阐述君子四德:做人谦庄、对上恭严、对民施恩、执政公平(张东注)。

(十一)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6.4)

【释词】子华既公四赤,字子华,是孔子的弟子。冉子即冉求,字子有,也是孔子的弟子,是当时鲁国掌权的大臣季氏的管家(这里称冉子,有可能这一段是冉求的弟子记录的,故尊称冉求为冉子)。“栗”,小米。“釜”、“庾”、“秉”到底是几斗几升,前人有许多考证,一般认为一釜是六斗四升,一庾是十六斗,一秉是十六斛hú(口小底大,谷物量器名,一斛十斗)。如果是这样,冉求后来给了五秉,就是八十斛,也就是八百斗。孔子说给六斗四升,而冉求给了八百斗,也未免太多了。看来前人这些考证并不一定可信。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句,“适齐”,去齐国,“适”是动词,意为去、到。“赤适齐”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现在在中间加一个“之”字,就把句子变成了词组,后面再加一个“也”字表示语气停顿,“赤之适齐也”就变成了整个大句中的一个分句,用来表示时间,如果用白话文说就是“当公西赤出使齐国的时候”。“乘肥马,衣轻裘”句,“衣”音yi(意),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穿。“裘”,皮袍,“轻裘”即轻便的好皮袍。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句,周,通“赒zhōu接济、周济”;继,即续,增加。

【大意】公西赤(奉鲁君之命)出使齐国(因行走匆忙,没有来得及安顿家里的事)。冉求想帮助公西赤替他的家人请求一些小米,便来问孔子给多少小米合适。孔子说:“给一釜就好了。”但是冉求(认为少了)请求再多给一些。孔子就说:“那就给一庾好了。”结果冉求却给了公西赤家里五秉小米。孔子说:“公西赤出使齐国的时候,骑的事膘肥的好马,穿的是轻便的皮袍。我听过这样的说法:君子周济处在急难中的人,而不给本来富裕的人去增添财富。”

【导读】孔子告诉我们,在钱财上帮助别人的正确原则是“周急不继富”,也就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多的是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今天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政府,尤其要注意帮助弱势群体,而不要再给权贵阶层增添财富。孔子的教导并没有过时。

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在钱物上多多周济底层贫苦老百姓,使得他们能够渡过难关,参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在制度政策上给予奋斗中的创业者和生产者,让他们继续为社会的正常运作提高效率;在荣誉上授予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人物,使得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作为代表人物再攀新高,保持社会前进的楷模。(张东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