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上夺不走的东西

   

 

读《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在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上我抽到的那个问题: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哪些特质?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然,遗传,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决定生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其次还有生长环境。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原生家庭影响的结果。

暂且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巴菲特教给他的子女什么?

彼得在引言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当如何自处?

第二,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载,是什么样的信念与直觉决定了哪些事值得一做?我们又以什么样的行为和姿态立世,才足以过好这一生?

价值观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三,身份认同。是什么样的使命、才华、决策与癖好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彼得虽然出生在优越的巴菲特家族,但是,他在父母的教育培养下,清楚的明白:无论你的父母是谁,你依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

对他来说,是要把一手好牌打得更好。

第一章《普通的真谛》,开篇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

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评价可能会不开心,可是彼得却认为这是一种称赞,一种对他们家庭的称赞。

从这样的认知中,你也许可以了解到巴菲特对子女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中对"普通”的解释也非常有见地:它说明一个人具备了健全的体魄与人格,有立足于世、容于他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是价值观的习得,更准确的说是价值观的内化,是源于家庭。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孩子提供稳定且支持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巴菲特的家庭就是一个集信任、包容、思想开明、笃信教育的力量、赢取自尊于一体的稳定和谐的家庭。

母亲以没外祖父外祖母对孩子们付出的是爱。书中描述到”我父母与外祖父母家之间那片空间就像一个充满爱的泡泡,也可以说是一段爱的走廊。无论走到哪一端,都有大大的拥抱在等着我。"一一多么幸福!多么美好!

母亲的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母亲在车上贴"好人不分肤色"的贴纸,也经常带孩子们去不同的教堂,让孩子们体验各种各样的综教仪式。

在巴菲特的家里,他们认为人应当永远对别人、对不同的观点表示尊重。用理解反对观点来锻炼思维,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观点中的过人之处。

巴菲特的父母笃信教育的力量。他们不只看孩子的成绩,真正关注的是孩子学到了什么。彼得的母亲经常会出现在他的教室里,坐在后面听老师讲课。

另外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非常注重孩子好奇心的培养。他们的聊天包罗万象,还常常建议孩子们去查找资料。使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巴菲特对孩子的影响更是以身作则。文中描写巴菲特工作的时候非常专注,达到忘我的地步,有一种"入定"和沉静之感。

他用行动教育孩子,在工作中敢于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让工作成为一件就算异常艰难,也能让人心生欢喜甚至感受到些许神圣的事。

尤其是彼得选择了做音乐的时候,巴菲特对儿子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他是这样说的:"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巴菲特的孩子们虽然出生在优越的家庭中,但是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教育,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自己的人生。

现在,再来说说我抽到的问题。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姥姥家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母亲在那个年代也读到高中,是极少数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勤劳,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宽容和大度。更学会了凡事不求人的刚强。

是母亲一直支持我们姊妹几个读书考学。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们几个也非常努力,不辜负母亲的期望,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父亲是个工人,在家的时间比较少,但是父亲也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每年都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带回家的奖品有点心、毛巾、洗脸盆、自行车等,羡慕死我们,以及村里人。

我也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所有这一切,应该就是书中所写的那样一一这是没有人可以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