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远

怀抱古今,畅游天地

✿ 张 铭  


       格,乃规矩,规范也。物,乃人物,事情也。格物,即是在本真自然的框架内遵循一种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致远是指格局远大,胸襟宽、思路宽、眼界宽。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礼记 《大学》。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物”就是物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其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而自有贯通处。在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们对认识事物的一些合理观点,这颇符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

       朱熹在程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对格物的深度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

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
       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极风云大观,判天地之美、究万物之理。明代王阳明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明“本心”则明“天理”。格物的目的要达到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我认为,格物其实是一种心法,一种智慧,更是反省自我和践行人生的一种能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放大人生格局,拓宽人生境界,让我们在格物致远中体会和领悟一种别样的人生吧。


最是书香能致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