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懒惰没动力怎么办?

很想让孩子自觉做点事情,需要父母前催万请,但是就算这样,孩子做事还是不积极?


孩子明明看电视打游戏比谁都积极,但是如果是让孩子读书学习就不肯了,就要家长不断的催?


如果孩子拖拖拉拉,总是需要家长“轻推”一把才行动,那么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内驱力”不足。

前天有位家长还和我吐槽说:孩子太懒了,自觉性真的太差了,总要时刻盯着他才行,整天就只想躺着着玩、看电视、或者手机不离手,就是不想学习,真的愁死我了。育儿路上,做为家长都希望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不用催促,不用打骂热爱学习。但是每个人都有惰性何况孩子呢,这时候家长通过控制、逼迫、监督、压力都很难让孩子动起来。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给我们关于内驱力的启示。



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心理驱动力被细致地划分为两大类别: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奖励,这些奖励可能来源于经济上的收益,如金钱,或是来自师长、家长的赞誉与认可。相较之下,内在动力则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中,它涵盖了诸如好奇心、热情、意义感以及使命感等元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主性,这是对掌控自身生活的强烈渴望,它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驱动力体现在我们能够自如地掌握生活的节奏,从中获取深深的满足感。而另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量则是掌控感,即在出色完成某项任务后所体验到的那种深深的满足感。


虽然外在动力在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其有效性,特别是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和生命安全方面,但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外在动力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弱。此时,内在动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驱动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这种利用驱动力差异的分班激励学生的方式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当学生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如通过分班得到的认可和奖励,他们可能就不再仅仅被外在的奖状或奖金所驱动。相反,他们更加珍视的是自主性,希望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去做那些符合自己兴趣或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些内驱力强大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否存在外在的奖励,他们都能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坚定地前行,不轻易放弃。相反,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则如同缺少了发动机的汽车,难以主动探索和学习,常常被动地应对各种任务。一个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不仅能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也会主动学习、做作业以及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能自我调整节奏,无需他人推动。而内驱力不足的孩子则往往在面对任务时显得被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拖延,给家长留下一种懒散的感觉。


对此现象家长怎么调整孩子内驱力呢,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心理学专家爱德华·德西针对奖励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来找到一些灵感。他的实验始于将学生们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来观察他们的反应。


在第一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在无奖励的状态下进行题目解答。而在第二阶段,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组。其中,奖励组的学生每成功解答一个难题,便可以获得一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依旧在无奖励的环境中继续解题。


随后进入第三阶段,学生们拥有了自由休息的时间,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学生们是否仍在继续做题,来判断他们对解题的兴趣程度。令人惊讶的是,无奖励组的学生在休息时间中,比奖励组的学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解题上。这表明,虽然一时的奖励能够激发短期的兴趣,但长期的奖励却可能迅速削弱学生对解题的内在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它告诉我们,适度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内在动机,但过度的奖励可能会削弱孩子对事物本身的热爱,从而降低他们的内在动力。如果孩子已经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额外的奖励就显得多余,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


德西还分享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打闹,起初的喧闹让老人难以忍受。然而,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些钱作为感谢,孩子们因此非常高兴并继续回来玩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逐渐减少了给予的金额,从最初的每人的二十五美分降至十五美分,再到最后的五美分。当金额降到最低时,孩子们愤怒地表示他们的辛苦不值得这样的回报。这个故事里,老人通过巧妙地调整他的策略来平衡孩子们的乐趣和自身的需要,用小小的变化实现了和谐的平衡。


因此,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掌握奖励与激励的度至关重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能够增强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过多的奖励可能会导致其成为学习的负担而非助力。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发现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这才是最持久的动力来源。



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不少家长用外驱力比较多,如同开篇这位吐槽的家长:我已经给了他很多手机时间还有金钱奖励了,一开始还可以,但是后来为什么孩子还是老样子呢?这是因为当孩子还没有形成内驱力时,适当的奖励短期可以促进孩子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讲,一味地奖励可能会使孩子的学习动机发生转移,只关注外部的奖励。根据德西效应,刚开始外部奖励可能会让孩子积极性倍增,一旦不给奖励了,他们不仅不想动了,甚至可能会觉得没有奖励是不公平的,导致他们更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指令,甚至会变得更加懒散。


所以假设孩子是一辆小火车,那么“内驱力”就是孩子动起来的燃料。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想让小火车一直行动,我们就需要不停地添加燃料。这就需要家长要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在力所能及下,学会适当放权,让孩子有自我掌控感。鼓励孩子遇事先自己拿主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这样能够满足孩子三个内在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内驱力,就需要多从这三个内在需求与孩子沟通。比如孩子期末考试成绩很差,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这样的反馈不仅体现了家长的同理心,还满足了孩子归属需求;然后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和方法,这可以满足孩子的胜任需求;最后结尾的时候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自己去……”,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做主。这就满足了孩子的内在需求,最终实现孩子自驱型成长。


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下三条建议或许能为您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关注孩子的兴趣,挖掘内在动机。家长应该投入更多时间与孩子相处,细心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兴趣所在。比如,通过陪伴孩子讲故事、一起动手制作手工艺品、户外探险等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还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样,孩子们自然会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对知识产生渴望。


其次,拆解学习任务,提供恰当引导。面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孩子们可能会因为畏惧失败而退缩。此时,家长需要充当孩子的“脚手架”,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使每个小任务都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孩子们就能在逐步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勇敢地面对更大的挑战。同时,家长要注意避免成为孩子的“垫脚石”,不要简单粗暴地包办一切,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事情。


最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当孩子在挑战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取得成功时,他们的身体会分泌出多巴胺神经递质,这是一种自然的奖赏,会让孩子感到身心愉悦。因此,家长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如表扬、鼓励、赞美等,来强化孩子的内驱力行为。当然,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以的,但应以不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为前提。


通过以上三条建议,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积极面对挑战,享受学习的乐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