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学”的语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几篇发在朋友圈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疑问,语文真的有你说的那样重要吗?语文到底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聊一聊什么是语文课和语文学习正确的方法。

      首先,我们如何去正确理解“语文”这个词,语文,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语”,一个是“文”,语是汉语,文是文学,以前语文课不是一本书,较早的时候语文课是两本书,一本叫《汉语》,一本叫《文学》。《汉语》强调语法、强调逻辑,要求语法要清晰,能够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强调汉语本身的工具性,而《文学》则强调它的文学性、人文性。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文学》这本书被去掉了,我们后来学到的语文其实是根据《汉语》演变而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学》教育内容偏少,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一套简单的选文系统就构成了语文课的全部,所以语文课会显的非常的单薄,本来应该最有趣的一门课,反而变得最没意思没有体系没有趣味。所以呢,我们看到“语文”的时候,各位家长想到的那个“语文”啊,其实是《汉语》,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学的。统编版教材来了之后,这一点要改善了很多,由之前的侧重“语”,回归到了“文”。第一文学教育的比例大大提升,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第二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经典篇目的比重,在初中课文里已经超过了一半;第三文学教育占到了语文教育里的绝大部分。所以“语”和“文”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汉语和文学,而现在语文教育正在回归文学教育。

      如何学好语文?掌握了下面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孩子的语文一定会脱颖而出,一定会是佼佼者,在从小学到高中结束的这个阶段,他的语文成绩一定可以保持领先,而且会很自信。这个方法非常的简单,就是四门“功课”:输入、积累、运用、输出。积累和运用是很容易忽略的,很多家长觉得我孩子读了足够多的书就可以学好语文。其实不然,读书仅仅是输入,没有积累和运用,读书读得多也未必带来好的结果,所谓积累和运用就得长期积累和定向运用,具体做法是给孩子准备一份精美的摘抄,让他舍不得扔的那种,每天在上面做积累。小学的孩子,最少每天20个词,初中的孩子可以把词汇、成语的量缩小到10个,但是要多一两句话,每天动手。你如果光是读过了,你没有用手写一遍的话,这个效果是大打折扣的。选用的工具书,现在比较合适的是《现代汉语小词典》,大家随手翻,不要按音序,也不要让孩子抄解释,每天编上号,让他抄词语。抄什么样的词语或成语呢,就是那些稍带陌生感,他自己以前未必知道或稍微知道,但又带陌生感、有机会用在自己作文里的词或成语,每天20个,花5~10分钟就能做完。小学是抄词语和定向运用,到了初中就要抄一些句子,好的句子,有的是从诗句里来的,有的是从散文里来的,随手抄,抄词和抄句子结合起来。小学阶段,以词为主,中学阶段词和句子相辅相承,只要孩子做了这件事情,他的语文绝对就能学得很好。同时,翻词典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语文基础夯实的过程,翻词典的过程中他就会知道,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啊,这些字的读音啊等等,“日知其所无”,这样,语文的底子就变得扎实。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字词、字音从来不搞错,从来不写错别字的孩子,语文学的还不够好。就是你只要基本功够扎实,语文学的绝对不差,而基本功呢,通过翻词典就可以铸就。

      以上是抄词,抄了词之后仅仅抄完还不行, 必须得运用,每周抄100个词,你要把其中的10~20 个,也就是15个左右的词语或成语,定向的用在这一周的习作里,这一周的习作可以直接写一段话,但一定要把这些词语和成语运用起来。这样,不出三个月,孩子的语汇、词汇量将会远超同龄人,半年将会达到同龄人的词汇、语汇量的两倍,如果坚持一两年下来,他是普通的其他同龄孩子的词汇量的好几倍,这时候他的表达就非常非常犀利了。

      很多人置疑,现在孩子那么辛苦,又增加了那么多文言文、唐诗、宋词、经典名著的阅读内容,这不是增加孩子的负担吗?唐诗宋词在这个年代学它还有什么用?这些经典名著,今天看还有什么用?

      以知人论事的大语文的方式去读书,去学习名著、学习古诗词,它是在教我们如何处事,如何优雅的处事。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困难和情绪,我们都可以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解决它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叫做共情心和同理心。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和各种不同思想、不同境遇的人对话的过程,它会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特别知道,一个人在经历了怎样的事情,生活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怎样的经历和遭遇之后才会说出怎样的话,这就是在反复训练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心。

      学习经典的文本,还可以让我们获得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豁达的,非短期利益的,非局部利益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做决策的时候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是为了长久的来看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我们在文学中经常会看到那些境界高远的、胸怀豁达的、人生境界非常高的、活的非常浪漫优雅的榜样。在学习这些经典的时候,容易让我们获得处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那就是不小家子气的、不短视的、不局部的,所以学习经典文本也可以让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习经典文本还可以让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因为这些人物本身就是力量,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他一口气说出来的6个人,你会想到他们当年那么苦,被命运之神捉弄的如此不堪?所以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算什么呀?这根本不算事。你就会告诉自己没关系,可以从容淡定的面对,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另外,文字本身也是力量,在我们人生中力量不足的时候,“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些语言会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坚持。

      语文的学习平时是多刷题,还是扩大阅读量更好?语文学科是测评体系和训练体系高度背离的学科,如果你一味刷题,未必能提高这方面的成绩。你的训练要针对你所学到的部分,你要根据你所读的内容来做题,在你听完了课读完了书之后,针对性的练习,这个是比较有效的。语文总体来说是知识结构为主,而不是能力结构为主,它是个知识拼图状,背后的能力点很集中,所以大量的刷题没有用,而是要把知识拼图拼完整,在拼完整的过程中针对性的做训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