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在入学典礼前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
她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
她是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
她是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
……
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她们被指责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全部责任,或者因为贫困被同情。
她们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今天,想要聊聊日本采访纪实文学《东京贫困女子》,我愿称之为很好的女性风险教育读本。

本书作者中村淳彦,大学时成为男士成人杂志撰稿人,1995年后成为自由撰稿人,自此开始长达20年的对成人影片女优、护工等贫困人群的采访,本书以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
在书中,作者采访了多位贫困女性,主要有以下三类:因为贫困而被迫进入风俗行业的女大学生;被权利欺压成为牺牲品的单位“派遣临时工”;因错误决策而从中产甚至富裕阶层跌落陷入贫困的女性。
她们中很多人勤恳、认真、孝顺、学历高、家境好,看起来和贫困毫无关系,却因为一个个看似平常的人生选择,掉落贫困深渊,毫无尊严地挣扎着。
陷入人生泥沼的女大学生
她们大部分出身微寒,刻苦努力上了一个很不错的学校,却因为糟糕的原生家庭(被父母家暴/虐待/抛弃、替父亲偿还债务)、被恋人欺骗等原因而不得不背负上助学贷款。
而表面上带有公益性质的助学贷款,利息并不低。毕业之后直接本息翻几倍,足以让一个妙龄女孩抛弃尊严和身体。为了还贷款,她们被迫通过进入风俗行业、征集干爹、成为成人影片女优等方式来偿还贷款。

有的根本挣不到钱,维持日常生活已经勉强,就算有一部分收益剩余,在数额庞大的助学贷款也是杯水车薪。
有的在长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下患上了抑郁症,侮辱性的生活让她们看不到希望,依靠国家低保在挣扎活着。
不公平制度下的打工人
女性在进入工作后,因为年龄、能力等诸多因素,无法成为正式职工,只是能被非正式聘用职员。
非正式聘用职员其实就是临时工,临时工有诸多坏处:首先是雇佣时间有限,5年时间一到就会面临辞职;其次,活一样没少干,待遇和社会尊重与正式职员相比相差一大截,生活拮据且无成就感,工作成果在“用完就弃”的身份前提下难以得到承认。
此外,不论是派遣制还是正式聘用,女性相比男性而言,都更容易受到职场高层权力的欺压。

遭受权力欺压的女性,被榨干劳动力的同时还会被不断要求延长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她们的身心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得不被弃用,抑或主动选择辞职。这样的后果是,即使她们拿着优秀的简历,都很难再找到称心的工作。
因错误决策跌入深渊的女性
与前两者不同,这一类女性,她们出身好、学历高,能力也不错,也有过优秀的职场履历,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或意外情况的突然到来,导致人生的下半场陷入绝境。
植草纪子女士,从小就是富家女,一流大学毕业,毕业后嫁给一位高级官僚,还考过了英检1级。怎么看都应该是贫困绝缘体,却沦落为住阁楼、快饿死的境地。事情转折源于植草女士的母亲生重病,植草女士斥巨资医治母亲,然而,并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自己的婚姻也也在漫长而痛苦的重金救治行动中趋于崩溃。
离婚后的植草女士虽经济储备不比之前,但也并没有经济烦恼,然而她却为了抚养孩子贸然辞去正式工作,此后便再无缘正式工作,只能做做临时工,原因是她超过四十岁。
即使精通英语,也只能去补习班做讲师,工资低廉且无保障,她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只能住在空间狭小阁楼,在贫困线上挣扎。

而书中所揭示的事实残酷却引人深思:
“穷人的道德感反而会比富人高。越是生长在贫困家庭或遭遇过不幸的女性,越倾向于放弃为增加合法积累财富的选项,而是抱着希望对别人有用的心态,去选择那种低收入的福利类职业。”
“做成人影片女优也好,做风俗小姐也好,都是将女性自身作为商品,提供性爱影像或性服务的一种商业行为。不管是市场原理还是商品本身,只有适应男性的需求和喜好才是正义,让她们重视自己、否定自己是适应男性需求和喜好的物品,就成了罪恶。”
“援助者虽然想要为深陷苦难中的她们提供帮助,但大多数情况是援助者与她们所处的阶层截然不同。一心想要帮助她们,结果却是援助者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上,一边对卖身持否定态度,一边向她们伸出援手。”
“……再次证明了很多公共产业必须由国家来主导,如果交到企业手里,对社会和国家简直是毁灭性的,日本这种形式的助学金等于是把贫困学生变相贩卖了。”
“贫穷会造就贫穷,苦难会跨越时代持续传递。”
“在只买半价的环境里长大,孩子们也学会了只买半价的东西。”
“贫困家庭是没什么闲钱为孩子缴纳学费和做教育投资的。也有一些贫困家庭,特别是母亲,为了孩子将来不吃亏,会多方收集情报,想方设法凑钱供孩子读书,但像这样会重视孩子教育的贫困家庭并不多见,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家长会像原田女士的父亲那样,对子女的教育毫无兴趣,只会催促他们自立。”
“贫穷的人生活没多少余地,她们满脑子只有下个月、再下个月要怎么活下去,所以,像子女教育这样的家庭长远计划,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女性组建家庭后,如果为了抚养孩子而离开了职业道路,之后连养活自己的雇佣机会都得不到的话,那现在的社会,女性一旦生了孩子,就什么都没了。不愿意生育的女性增加,少子化进一步加剧也是必然。”
“财富会传承,但贫穷却是遗传。”
“善良而缺少对世界真相的认知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
女性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看这本书,女性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
女性,最大的敌人是贫困。比起搞到钱,要先保证自己不陷入贫困,切忌负债和超前消费。
警惕来钱太容易的行业,远离不赚钱的情怀行业。书中从事风俗业的女子,因来钱来的太容易,内心空虚,挣钱以后又把钱花在了男公关身上,于是又陷入新的贫困;书中从事看护行业的女士,薪水少的可怜,却被洗脑的依然乐此不疲,乐观向上以及拼命劳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不要自我感动。书中有多个牺牲自己、自我感动的女性:因为觉得没有时间陪孩子而选择辞去正式工作的植草纪子;因为姐姐患心理疾病把存款和房子让给了姐姐,最后辞职两地奔波照顾姐姐的井川优子;借助学贷款为父亲还债而后被迫从事风俗业的仓九留米……她们善良、勤奋、孝顺、顾家,但最后的结局是自己穷困潦倒,家人冷漠离之而去。
成为妈妈也依然需要工作。书中太多母亲的角色因为失去工作而陷入贫困,在工作和家庭的两重叙事中,遭遇母职惩罚。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坑,有的踩过很快便可以爬上来,有的踩过则再也无法上岸。以之为鉴,防患未然。
其他
翻看日本平成时代的一些纪实文学,你会发现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我们国家当下的社会情况何其相似。
平成时代(1989年-2019年),是日本从泡沫经济崩溃转向经济增长低迷的三十年,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这段时间内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显著放缓,当经济高速列车开始减速时,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银行危机频发,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大幅下降,失业率增加,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严重,阶层固化,青年一代社会信心不足,从“昭和男儿”过渡到“平成废物”的自嘲……
社会语境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拿我们国家举例子,以前类似“我爸是李刚”这种网络热词大多都是贬义的,大家相信个人奋斗,婚恋观也比较朴素;如今,却是越来越多的“躺平”、“摆烂”、“尸体”、“鼠鼠我呀”、“孔乙己的长衫”……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我很想探寻在日本这失去的三十年当中,普通人是如何度过这一周期的,然而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欢迎伙伴们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你的看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日为鉴,共同富裕。
希望我们都可以不为钱而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