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社会基因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个小时,不多也不少。但对每个人的一生来说,每段时间留下的印迹却并不相同。人们都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虽有些夸张,但也可见,人生的头些年对人一辈子的塑造是有多么重要。我觉得,人生前20年可以说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和爱好的养成期,是一辈子中最重要的20年。如果说一个人的自然基因是天生遗传的,那么一个人的社会基因大致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就很难再有很大改变了。乡愁,就是一种这样的社会基因。

说到乡愁,大家几乎都会想到余光中先生的诗。在诗中,乡愁是一枚邮票、是一张船票、是一座坟墓、是一湾海峡。在诗人的眼里,乡愁是一种隔离,将他和故乡以及故乡的人远远地分割了开来。

或许一千个游子心里就会有一千种乡愁吧。我心中的乡愁反倒不是一种隔离,而是一种联系,一种将我和故乡紧密相联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一种基因,一种根植于体内、无法抹去、很难改变的基因。

我来武汉有6年了,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但是适应,却并不代表喜欢。都说武汉美食多,也确实是。无论是花样,还是精细程度,可以说都完胜北方,真正做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除了热干面,我对武汉五花八门的小吃并没有太多热情。就算是花样繁多的炒菜,也不如一大碗打卤面来的舒服。再加上一口面汤,那简直就是顶级享受了。记得之前听过一件事,我们那里有一群干部出去招商谈判,出差一周多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着急回家看老婆孩子,竟然是找到一家面馆吃一碗拽面。可见,家乡这口的吸引力有多大。这种吸引力已经成为深植于体内的一种基因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改变。也正是这种基因,给游子贴上了故乡的标签,把他们紧紧地与故乡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有别于当地土著。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能也并不会在故乡住太多时间,或许连在武汉的零头都不如。但这并不影响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因为我的体内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基因。可能不会一直发作,但总会在某个时刻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就像在武汉的夏天,会想起故乡家里卧室吹进来的凉风,在武汉的冬天会想到好久没有住过有暖气的屋子。并不是说武汉不好,而是体内的故乡基因在发作。或许正住在北京暖气屋子里的武汉伢们也在一边埋怨北京的干燥,一边思念着家乡湿冷的感觉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生之年,我一直坚持做三件事:认真的看《奇葩说》,一如既往的爱阅读,始终如一的坚持梦想。 看《奇葩说》是这么多年来...
    快雪時清阅读 380评论 0 3
  • 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我们将使用梯度下降算法来求出使得代价函数J(θ0, θ1)值最小的参...
    SmallRookie阅读 194评论 0 0
  • 点开银行卡后,显示余额只有50左右了,然而拿到这个月的生活费才过了15天,心慌的查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消费记录...
    干涉的另一端阅读 203评论 0 0
  • 把孩子们带成什么人
    萌叔萌叔阅读 100评论 0 0
  •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 System): 是一种虚拟的系统,将多种内容联系起...
    coder_hong阅读 86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