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女儿-从“共生”到“共生”

今年农历年初一,我们两家的视频通话直到晚上才接通。寒暄过后,我看着屏幕里笑靥如花的女儿,由衷地说:“妈妈这一生,实在是命太好了。出身、婚姻、子女,无一不为我的生命添光添彩。”女儿也笑着回应:“是啊,别人也都说我命好,一辈子顺利、好运、幸福。”


这其乐融融的对话背后,是整个春节期间的静默。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我们联系不多。原因是我们老两口轮流患上了流感。女儿得知后,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小两口协商,调整了我们原定去帮忙带孙子的“上岗时间”,坚持让我们在苏州好好休息,同时也避免将病毒传染给还未满周岁的宝宝。

这份体贴,理性而周到,却也带着一丝距离感。直到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两家也没啥联系,他们却一声不响地,给我的账户转来了五万块钱。

这笔沉默的转账,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我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它仿佛是一个宣言:“我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也能照顾好你们。爱和责任都在,但方式已经不同。” 这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母女的关系,早已悄然完成了它的“成人礼”。

疏离:从“情感依靠”到“价值协作”

2016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在国外旅行。因为团里多是家庭出游,女儿便和另一位单身女性同住。在那次旅程中,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女儿不仅在长相上遗传了她的父亲,那种性格的耿直、直接、强势和要强,也与他如出一辙。更关键的是,我察觉到,在情感和情绪上,她不再视我为必须“抱团”的盟友。那个在成长过程中曾与她无比亲密、被她深深依赖的母亲,正在从她世界的中心,平静地退场。

当然,她依然有话直说。关于婚恋、学业,她会直接来电提出要求,告诉我她需要我做什么,以及——需要钱。能做的,我们两口子都尽了全力,尽管许多事情最终都是靠她自己搞定。我们常常是“付了好心却使不上劲”,只能为她的每一次如愿以偿而由衷高兴。这个阶段,我们三人更像是一个理性的“协作联盟”,而我,仍是其中努力维系关系的“粘合剂”。

独立:“心理弑父”与界限的建立

2017年到2019年,是她人生高速推进的几年:领证、买房、筹备婚礼、毕业、找工作……然而,这些重大决策,她基本不再与我们商量。乃至后来的怀孕、生子、育儿,她都展现出鲜明的界限感,原则几乎是“不准问”。她的理由是:追问只会将两家人卷入,却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比如领结婚证,他们只是在朋友圈发了照片。因为我不常看手机,还是亲戚打电话来道喜,我才得知。她生活中的困惑、难处乃至情绪,基本上都由她一路走来的朋友们消化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的婚姻经过磨合,进入了互相协作、支持、包容、共同成就的稳定期。

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心理弑父(母)”阶段。子女开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父母,关系从垂直的依赖转变为平等的独立。而且她的情绪和困难,多数我也不能解决或者真的安抚。这完全符合人际关系的本质——价值交换。这与“爱不爱”关系不大,我们都明白彼此关注和心疼,更有血脉相连。但这种关系的重构,其外在表现与个性、个人追求息息相关。

反思:价值失衡的根源

我曾暗自希望她父亲能做出改变,从而带动整个家庭,影响她。但细想,她与父亲实际接触并不多,为何习性如此相近?或许,在人的成长中,各种影响都会留下印记。父亲对她而言,是一种明确的精神影像,她会不自觉地模仿、比较、进行行为选择。就像她曾追随的偶像布布和霉霉,都参与了她的性格塑造。

这一切让我意识到,亲子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彼此提供的价值。 幼时,孩子依赖父母,父母的价值是全面的。当他们羽翼丰满,不客气地说,父母的价值确实在相对减弱,反而可能是父母更需要儿女。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平衡这种价值的流失。

于我而言,我完全无需依靠女儿养老。我从小注重培养她的独立性,只希望她成为一个比我优秀、能普通而快乐地享受生活的人。但生活不总如人意,她最终是成为她自己,而非满足我的愿望。

在“心理弑父”的阶段,当她奋力向前时,我可能仍停留在“维持现状,保障后方”的模式里。我以为是“为她好”,实则可能是在消耗她的能量。在她的价值体系里,我或许从那个为她打开眼界、带来快乐的人,变成了让她感到压力的负担。这就是价值失衡的必然结果。

重建:从“止损”到“增值”的自我进化

然而,亲子间的价值流失虽是必然,却并非不可重建。其根源无外乎:一方停止成长,而另一方仍在前进;或一方停滞,另一方却渴望进步。当价值不再匹配,距离便自然产生。

重建价值,绝非简单的健身、化妆等表面功夫。核心在于提升内在价值:情绪稳定、独立思考、精神富足、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重建价值体系,本质上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朋友曾建议,要调整对女儿的态度,“让她按你的愿望来建立关系”。这有其道理,但我更坚信,理想的关系是平等独立,而非一方压服另一方,关键在于能相互提供“情绪价值”和“成长价值”。 我向往的亲子关系,是双方都能照亮彼此,互相扶持。

回顾女儿的成长,她始终追求卓越。做她的父母,充满了惊喜与骄傲。但每个人对价值的排序不同:有人最重情绪价值,有人看重成长价值,还有人关注生活品质。我们既要懂自己的价值排位,也要理解子女的价值排序,才能对症下药。

对我而言,重建关系分为三步:

1. 止损。 停止一切会持续降低自身价值的行为:情绪化的纠缠、指责、无意义的抱怨。这些行为每发生一次,你在对方心中的价值就贬损一分。如同股市,先要止损,才能谈反弹。

2. 找回。 寻回那些曾经拥有却被岁月磨平的特质:那份开朗、独立或上进心。如果丢了,就找回来,并真正活出那种状态。我本就是一个有上进心和责任心的人,只是曾在家庭中投入过多沉没成本。如今,平衡好自我与关系,是我的重大功课。

3. 增值。 创造过去没有的价值。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人,我最大的价值基础是身体健康。在此之上,全心投入去做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事——无论是精进一门爱好,持续学习新知识,还是以更从容的智慧去生活。当我活成一个充实、快乐、有吸引力的个体时,我本身,就是对女儿最好的爱,也是我们关系最稳固的基石。

这场关系的重构,表面上是疏远,内核却是更深层次的靠近。它让我反思,回顾和学习,拾起一个独立个体的自觉,从而有机会与女儿——另一个完整而优秀的个体——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更为坚固的相望和联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