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结合自己过去的一段面试经历,看看良好的时间管理是如何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亲身经历
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很多次的面试,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天内面试了三家公司,路程横跨了上海的6个行政区,从早上9点30分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中间还在星巴克待了一小时,完成了一篇文章的撰写。
一天内面试三家公司?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其实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是一定能够完成的,前提是做好系统化的时间管理,包括前期的充分沟通,以及对于面试的充足准备。
说来惭愧,当时的我其实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时间管理的观念,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完全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想出的办法,因为当时的年假即将用完,每一次休假都必须要精打细算。
其实,在我们的经历中,一旦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下,往往能够激发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真正的潜能,成为我们获得成长和升维的契机。
我其实也进入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契机,我真正开始重视时间管理了,并将时间管理应用到了每一天,同时也真正开始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下面,我将结合当年的经历,复盘一下自己是如何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的壮举的,并将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时间管理原则分享给大家。
珍视时间是前提
能够真正开始对时间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是珍视时间。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每一分和每一秒都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每一天都是浑浑噩噩,以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度过,那么这样的时间将会毫无价值,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时间正在飞快流逝”的错觉。
因此,我们需要对每天的时间都进行合理规划,每天都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得到不同的收获,让我们每天都能过得有声有色,这才是时间管理最大的价值。
系统化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也是一种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批量的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通观全局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统筹安排。
这几场压缩在一天内的面试,其实就是在有限时间下完成大批量任务的典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项目管理。
这次系统化时间管理的目标是在一天内高效完成三场面试,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通过主动沟通带来时间:通过主动沟通进行时间上的微调,确保这三场面试都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充足准备带来时间:在面试前提前做好面试准备,加快面试进程;
通过过程调整带来时间:在面试过程中,根据时间的长短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下面,我就对这几项工作进行详细展开。
主动沟通可以带来时间
要确保时间的系统化管理,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而是要主动进行沟通,尽可能将更多的时间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并减少一些时间上的不可控因素。
由于三场面试分别是由三家公司组织开展的,因此在初始情况下,这些时间是很难“恰到好处”的,因此需要通过主动沟通的方式,尽可能对时间进行微调,同时又尽量不影响对方的面试安排。
在这场面试中,一开始我接到了两个面试邀请,A公司和B公司分别位于上海青浦区和杨浦区,恰好位于上海的西区和东区,当时是安排在上午的11点和下午的4点,是非常恰到好处的时间,路程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而这时其实还有一家C公司。这家公司是通过简历搜索到我,主动邀请我去面试,并等待我答复其面试时间,当时我正发愁没有办法请假,因此也选择将时间也安排在了这一天。
由于C公司位于上海的徐汇区,恰好位于青浦区和杨浦区之间,如果在前两家公司面试时间之外再找时间,那么就只有早上9点到10点这个时间了,但如果选择这个时间的话,不仅去A公司有较大的风险,连下午的B公司也不一定来得及(几乎是横跨半个上海了)。
这时候我综合考虑了一下,决定先去A公司,然后在吃完午饭后去C公司,最后再去B公司。
要完成这一规划,就需要做一些沟通:
A公司:沟通了当天的面试计划,希望能够将面试时间调整到早上9点左右;
C公司:预约下午1点半的面试(考虑到公司的午休)
A公司的HR经过和面试官的确认,同意了这一调整;而C公司面试官恰好1点半没空,然后预约到了2点,这种情况下,去B公司就有了一定的风险,我又和B公司的面试官进行沟通,和他们对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也告知其可能会稍晚几分钟,对方也考虑到了我的情况,爽快地同意了。
大家可以看出,通过主动沟通,我将当天的这三场面试的时间线理成了一个非常“顺滑”的时间线。
最后由于我对时间管理得非常好,我最后提前15分钟到达了B公司,没有对B公司带来任何影响。
而在我运营文档中心的过程中,每周需要发布十几篇文档,如果单单依靠被动的任务应对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这时候我采用的往往也是主动的沟通策略,对一些复杂文档的deadline进行主动沟通,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各个项目的文档交付。
充足准备可以带来时间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任何效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仅需要日常的不断积累,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最佳实践,另外就是要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主动沟通最终敲定这三场面试的时间后,还剩余1天时间的准备,我就充分利用这1天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精髓就在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首先对于这三个面试职位,我仔细通读了其职位描述,并结合了HR和面试官初步的电话沟通,以及公司官网和官方媒体的介绍,从而确保对各个职位的充分理解;
然后就是针对对方的面试重点,准备好自己的面试策略,将自己与该职位相关的经验、成就以及自己的看法展现出来。
最后就是提前在手机便签上准备好一些需要询问对方的问题。当然,这些预先准备好的问题一定是自己真实想知道的问题,同时在面试过程中也需要根据面试的进展进行调整,已经在面试过程中涉及到的,就不再进行提问。
对面试进行预先准备的目的,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清晰而又完整的问答让对方得到想要的信息,从而提升双方的默契,达到面试的目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完整的沟通,减少一些追问,加快面试进程,使面试变得更为高效。
从本质上来说,面试也是一种双方的信息传达,传达的完整性越多,双方的了解就越透彻,可以说,如果信息传达能够达到100%的完整,那么无论对于面试官还是面试者,都是一种成功。
过程调整可以带来时间
对于任何时间管理而言,其实都包含对于时间的预估、执行,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按照需要进行时间调整,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即使情况发生了变化也不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很有可能之前的准备就前功尽弃,又或者,原本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收获,但最后因为过于教条而前功尽弃。
过程调整就是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变化而进行的调整工作,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风险管控。
而在过程调整中,不仅需要有调整的敏感性,还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碎片时间。我们需要养成利用一切碎片时间的习惯,比如我们在地铁上的通勤时间,中午的休息时间等,这些碎片时间所累积起来的总时间还是比较可观的。
在这三场面试中,我做了以下调整:
提前半小时到达面试公司,从而将等待和可能有的填表时间在这半小时消化掉;
中午在星巴克完成上午面试的复盘工作,并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写作;
在赶往下一家公司的地铁车厢上,完成上一场面试的复盘和下一场面试的快速准备。
中午能够在星巴克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完全可以归功于提前半小时达到公司,以及路程上进行准备的策略,最终腾出了大约1小时的碎片时间,为自己创造更大的时间价值。
最后
好了,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这里我再总结一下当日能成功面试三家公司的几个要点。
面试前
规划在一天中完成多场面试;
通过主动沟通实现一个较为“平滑”的时间分配;
提前规划好最佳路线;
完成面试的准备,包括了解公司和部门情况、本职位情况以及面试中的提问等。
面试中
尽可能确保提前半小时到达面试的公司,做好一些前置工作,比如入职人员登记表表、与HR的初步沟通等,腾出更多“机动时间”;
充分利用不同场次面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做好快速的复盘和准备。
面试后
对面试进行整体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