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网络黑嘴对企业虎视眈眈的现象日益严重,从捏造负面信息到敲诈勒索,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声誉,更破坏市场秩序。面对这一挑战,如何避免舆情研判沦为“形式化”的表面文章,真正构建守护企业正当权益的防护网,成为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的紧迫课题。
网络黑嘴紧盯企业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条。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指出,其主要通过恶意抹黑、敲诈勒索、营销炒作和泄密侵权四种方式伤企。流量变现的诱惑是首要动因,企业自带的庞大流量池使负面信息能快速吸引眼球并转化为经济利益。敲诈勒索则形成灰色产业链,湖南省湘潭县检察院办理的案件显示,有团伙专门编造企业负面新闻进行有偿删帖,历时近2年敲诈10余起。
AI技术的应用更使网络黑嘴如虎添翼。法治日报报道显示,不法分子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内容,通过大量账号在不同平台播发,日生成文章可达7000篇,日收入超万元。这种技术手段使谣言生产规模化,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与此同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对能力不足,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被诋毁时只能公布财报自证清白,甚至表示可能关闭企业,反映出当前企业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效果差的普遍困境。
当前企业舆情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监测机制空转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企业的舆情监测仅停留在简单收集负面信息层面,缺乏深度分析和预警功能,导致错失处置良机。应对预案虚设同样普遍,虽然制定了预案,但缺乏演练和更新,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全国人大代表江帆指出:“民营企业在遭受网络暴力时,保护自身的手段比较单一。”
数据分析浅表化使研判流于表面。现代舆情分析应依托大数据和AI技术,但许多企业仍停留在正负面简单分类,难以识别网络黑嘴的操作手法。
形式化研判带来严重危害。对企业而言,直接导致危机应对能力低下;对市场环境而言,纵容了网络黑嘴的嚣张气焰。湘潭案件中,有企业因害怕被敲诈而主动送礼,这种“寒蝉效应”严重影响经营信心。更深层次看,这会削弱社会信任基础,正如浙江宣传文章强调:“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
跨部门协作不畅也是重要表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协同机制形同虚设。中央网信办强调要“压实平台责任”,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协同。
破除形式化困境,需要构建系统、科学的长效机制,重点包括四大支柱:
完善法治保障是基础工程。《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不得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人格权益,为打击涉企谣言提供了上位法依据。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将保护对象扩展到所有民事主体。司法层面应加大惩治力度,湘潭县检察院“深挖彻查”的办案思路值得推广,同时探索区块链存证等新型证据固定方式。
强化技术赋能是关键路径。面对AI加持的复杂谣言,必须借助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提出创新思路,如区块链存证、AI巡检系统等。企业应建立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抓取和语义分析,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建议针对“AI换脸拟声”等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单行法。
压实平台责任是核心环节。中央网信办要求平台完善涉企信息审核、处置标准,加强重点环节管理。《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创新提出“黑名单”制度。吕红兵委员建议平台应履行全流程责任,包括利用AI实施信息治理、采用“AI预判+真人核实”模式等。
构建社会共治是可持续保障。中央网信办强调要形成多元共治体系,包括加强涉企网络侵权举报工作。公众参与是关键,可通过举报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参与。企业自身能力建设也不可或缺,需建立专业化团队,将舆情管理纳入战略体系,根据舆情性质灵活应对。
从企业“单打独斗”到社会“全军出击”,构建网络谣言治理长效机制需要法律、技术、平台、社会、企业协同推进。只有打破形式化陷阱,建立务实高效的治理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基础。这套日趋成熟的谣言治理“组合拳”将为民营企业卸下包袱,助力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