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98》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98》

今天是己亥年乙亥月甲寅日,十月十七,2019年11月13日星期三。

第二十章18【"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上两节讲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的意义,以及君子之学的两个特征:第一是为学的标准:成功为止。这个目标定得好:一目了然一语中的斩钉截铁没啥讨价还价的余地,简单粗暴,就一条:取得胜利。第二是为学的方法:人一我百,人十我千。困知勉行,做人生的勇士。

这一节是结论,朱熹下了很长的一段注释,条理分明,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味,深入学习。

朱子讲解说,明,是择善之功;强,是固执之效。啥意思呢?这一段,是朱熹在总结分析学习目的就在于变化气质。咋变化呢?变化成啥气质呢?一言以蔽之:明强。我们将看到,明强既是变化气质过程(择善的做功过程),又是变化气质的目的(坚固地执守善道的成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自身素质。通俗地说,宇宙洪荒,人生百年,其实想要啥啥也不缺,想干啥啥都能干成,关键就一条:就看你行不行!这就需要变化气质。

如何让自己行呢?德胜气质。意思是说,素质覆盖气质。素质贯注气质。素质统驭气质。

这样就行吗?是的。朱熹说:"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

明强,是极具概括力的词。

曾国藩所著的《挺经》第四条就是"明强",典故即出于此处。

曾公说:"三达徳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意思是说,"智、仁、勇"三项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豪杰之士常以英雄自称,英也就是明的意思。

英雄的典故出自《人物志》,此书是魏国时期刘劭所著,列了十二条识人之法,其中第八条是识别英雄的方法。

刘劭将英雄二字分列说明:"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刘劭分述英和雄的素质构成时说: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意思是说,聪明足以策划创始,英明卓识又能见机行事,临事决断有胆量魄力,具备这三项素质是英才,张良是典型。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意思是说,气力过人,拥有遇难而行的勇气,具有精明决断的智慧,具备这三项素质的是雄才,韩信是典型。

言归《挺经》,曾公又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中庸》的这五条,目的指向变化气质,就是要实现由愚进于明,由柔进于刚的目标,是独立人格的标准。

最后,曾公告诫说:"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自我修养方面谋求刚强自立是可以的,胜过别人为目的的刚强则是坏的刚强。

明强,明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强是独立人格的养成。明强是英雄气质,浩然于天地之间。

明天接着学习朱子的讲解阐述。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年3月9日星期五天气晴。 今天是星期五,马上就要迎来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了。一周以来,小儿子已经适应...
    宋胤鋆妈妈阅读 1,157评论 0 2
  • 选择问题 在批判性思维的背景下,术语“问题”是指人们倾向于不同意的任何问题;换句话说,它几乎与“争议”一词同义。我...
    Reiko丶阅读 1,891评论 0 0
  • (探索发现中) 常江美 思想的突围 自我的模式 总在不经意间 影响者我们的行为 亲爱的 我们要成为...
    常江美阅读 1,651评论 0 3
  • 我想跟你一起漫步在冬天的雪天里 吃着热乎乎的紫薯 然后告诉你 我紫薯于你 嘘,你今天还没跟我说晚安呐。
    素面千叶猫阅读 1,092评论 0 0
  • 三之道阅读 2,515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