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姊妹篇。还是探讨阿德勒心理学的。阿德勒的观点比较符合我的理念,所以我能理解,也愿意听。但是执行层面还是会有很大难度,执行不到位。
书中很大篇幅提到教育,尊重和信赖是前提,是基础。而这正是现在的孩子所缺失的。
尊重是允许孩子做自己,成为自己,走自己的路,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操控孩子。信赖是相信孩子会成长为她该有的样子,没有太多恐惧担忧。
我们小时候,其实家里没有那么关注孩子,大人忙工作,孩子要么自己在外面玩,要么给锁在家里做自己的事。虽然物质不丰富,但心灵多半是自由的,是有自己的空间的。家长也不会过多的期待,想要去塑造孩子。也不会过多的担忧孩子,今天有没有喝够水,有没有上厕所,有没有穿暖和,有没有躲在被窝看小说伤了眼睛,出去玩会不会磕着碰着,安全不安全。。
现在的孩子不同,我们把注意力全放到孩子身上。一个孩子,好几个大人,父母管教育,爷爷奶奶管吃喝。去学校叮嘱要多喝水,出去玩守在旁边,生怕孩子摔了。在公园里看见一个小孩在玩双杠,奶奶守在旁边,时刻提醒不要做危险动作,做出用手接的姿势。想想我小时候,和小朋友在杆子上翻筋斗,倒挂甩来甩去,也都安全长大了。我们小时候上学不记得带水杯,也不记得是怎么喝水的。吃水果都是偷着从地窖里拿出来就啃了,我女儿吃水果除非给切成小块放到嘴巴,否则是不会吃的,就没见过她啃东西吃。小时候家长操心吃喝,长大了操心学业。孩子稍一表现出喜欢跳舞或者画画等兴趣,家长马上就要给报班,考级。担心孩子落后,输在起跑线上,舍得花巨资给报各种辅导班。
因为付出很多,所以我们对孩子有期待,孩子没按我们期待的发展就会很着急。我们会把自己的恐惧和担忧加在孩子身上,我们担心她们不努力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上舒服的生活,没有前途。我们担心她们沉迷手机,玩物丧志,从此沉沦。我们无法接受她们的人生不如我们的意。
因此我们无法信赖孩子,也给不到孩子尊重,我们无意识地要去操控孩子的人生。我们给孩子过多的包办。我们的所作所为让孩子找不到自我,感到压抑,不自由,感受不到爱与被爱,失去了内驱力,失去自我完善的本能。我们自以为是的爱可能正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来源。
经常刷到和青春期孩子干仗的家长,抱怨孩子熬夜玩手机,沉迷手机,脾气大,躺平摆烂,对孩子失望绝望痛苦的家长。人们说手机是电子鸦片,是罪魁祸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有视红楼梦金瓶梅为洪水猛兽,孩子偷着看的,有视邓丽君的歌声为靡靡之音不让听的,有鄙视言情武侠小说,租书摊是毁孩子的,现在是手机。这些都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人。人生产的工具,必须能掌控工具,否则人类就无法延续下去。真正毁孩子的不是工具,是孩子的心理空洞。得不到尊重,得不到信赖,就感受不到被爱。感受不到被爱,就失去爱的能力。失去爱的能力,首先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自己,就会厌恶自己,鄙视自己,想要消灭自己。也许只有在手机的世界里,她们才是平等的,和所有人一样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