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一句话去表达,在思维这一章节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来说,就是修炼你的思维方式。
1、辨别可靠的信息
我们要想修炼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信息的真伪,和信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的价值。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是否具有可信度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上高中近视那会,在微信里看到了一篇关于近视眼做激光手术的文章。文章的标题就直呼说,近视眼手术是一个惊天大骗局,做了以后可能会导致眼睛失明,吓得我就再也没有以后去做激光手术的想法了。
你看,问题就出现在这里,那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不被虚假信息误导的人呢?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四条实用性的建议。
一、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就拿挑选一本好书来说,很多人会因为其内容的优质而为书的作者写推荐语,等同于就是搭上了自己的信誉为别人背书。就拿古典的《跃迁》一书来说,为其写推荐语的分别是俞敏洪、罗振宇和万维刚。如果一个你信任的人给你推荐的书你看完发现里面全是鸡汤,那么他在你心目中的信誉度是否就大大折扣了?
这里是借助具有信誉度的人来筛选信息。
二、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因为这个和你都没啥关系,你要知道很多标题党赚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利用了人的猎奇心来博取眼球收割人们的注意力。一段时间以后这事就过去了。他不像马斯克一样,发射火箭把人类送往火星,那确实对于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有所帮助。
三、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很多人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例如关注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就看,当然这不是说不好。而是相对于自己主动搜集信息而言,我们会获得信息的事实和对于事实的深入理解。我们就越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当然如果你说事实对你而言不重要,我无话可说。
四、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这里有个大实话,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两个人,他们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
就我们人类的本性而言,有一些我们是无法与其抗争的,能够做到的是避免和减少。有些决策看似是我们自己做的,可实际背后都有一套温柔的操纵,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让你把决策给做了。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子产品。为的就是不被外界所干扰,反正我们只要学会适度的在一个安静的书房里,没事看看书写写文章,其实也是一种修炼。
信息接收完了,那我们是不是需要通过思考,然后学会简洁的表达出来呢?
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先自我批评一下。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拓宽思维,告知大家在写作上有一种叫做简洁的表达能力。我们应该需要去学会,写作上的简洁表达,作者告知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书中例举的是写小说的例子,当然写作本身也需要我们,用一句话把原本内容丰富的语言所表达出来。
这里作者告知我们有三点需要学习。
第一;基于深入的删减,只要不改变原文意思即可。
第二;把丰富的内涵,浓缩成一两句话去表达清楚。就好比读完一本书,别人问你这本书讲的啥啊,你怎么用一两句话就把这本书的内容总结出来呢?
在乡下的农村里,每当被人问起自己专业学的啥时。你怎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把自己大学专业所学到的知识,给他们解释清楚呢?
这一点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随口说出来的那个答案特别的值得骄傲。
我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技术。我当时回答说,拿起一个桶去门口的那个小河里打上一桶水,然后经过我学的这个专业处理一下,就可以用来洗菜了。而我学的就差不多是中间处理环节的这个专,这样一来别人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嘛。
其实,要想有助于让别人理解和说服一个很深奥的内容,往往需要通过我们举例出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这也是一种能力。
就好比有人说宇宙正在膨胀,那咋膨胀啊,一般人哪里有这个概念。但是我拿吹气球举例,那是不是脑海中就可以想象出宇宙正在如何的膨胀。
第三;找到共通的模式
就好比我们百看不厌的周星驰的电影,都是小人物逆袭成英雄人物,这样一种模式。当然,书中例举的是神话学家坎贝尔。他在研究了各领域的神话故事中总结出来的通用英雄之旅的模式,因此造就了好莱坞一部又一部的精彩电影。英雄之旅的模式就是,冒险、见导师、遇到考验和敌友、接受磨难、获得报酬、复活、回归。
当然,能做到把古今中外的智慧融汇贯通成一个可以套用的模式,这本身不易。
最后一点就我而言,是告知了我,在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种高度,我们是否能够去向远方。
因为知道了世界上有更好一种生命意义的体验方式,所以我们努力不断的追求更好更高的生命质量。
2、给自己制造生命的意外
一个新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在我解读的第四篇文章的时候,提到过一个问题,灵感是怎么来的。文中我的理解是,灵感是你过往经历的细节中提取出来的。
那新想法是如何而来呢?
新的想法是随机与混乱而来的。
就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走上写作道路一样,也是因为一次生命中不经意的瞬间。
在1979年4月的一天,29岁的村上春树在现场看一场棒球赛。棒球划过天空,飞的又快又高,村上春树盯着它看,想;我要当个作家。比赛一结束他就立马赶到文具店买了笔纸,开始创作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
因为随机和意外可以说;由此村上春树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同样的故事我在斯蒂芬·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中也看到过。
这是一本截取历史某一片段写的人物传记,在书中《跨越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这一章节,写了一个名叫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人物,我看完这一章节后特意的去百度查了一下这个人,发现百度上竟然没有关于他本人的生平,唯一与其相关的词条出现在茨威格的这本书里。
但就我个人而言,认为他做出的壮举更为值得后人所称赞,值得被我们所记住。
那么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物,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其实可以说是一土豪,富二代了。他是一位欧洲传教士的儿子,在企业的经营中发了财,正直风华正茂,可天天宅在家,无所事事,难免有些空虚。
可恰巧在1854年,有个叫吉思博恩纳的英国工程师要铺设一条从纽约到美洲最东边的纽芬兰的海底电缆,为的是能够提前数日获得有关船只航行的消息,但工程师做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没钱了。然后他就前往纽约寻求金融家的支持,在哪里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年轻人。
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说干就干,而且还要干的更大。去铺设一条横越整个大西洋的电缆,当时而言这几乎不可能,就连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也觉得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冒险。
中间的铺设的难度我就不在述说了,这里最重要的是。
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茨威格这样评价道。
意外和混乱如此可以帮助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使命。
在此书中提及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们去寻找出更好的答案,发散性思维。
作者是画图解释的,那我试着用文字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性思维。
就类似于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所提到的观点和之前在另外一本书提到的观点类似,然后两者相结合产生新的观点,最后生成自己的观点。
在此我认为这一章节我的标题都可以直接改写成;修炼你的价值观。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形成你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你不容易受到那些权威观念的影响。
就好比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发表的一篇论文,你是一个大学生。你发现了论文上的错误,但因为人家是诺奖得主,权威啊,你怀疑自己还是怀疑他呢?但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之后呢,科学精神,谁都应该有权利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产生质疑。所以,你会更有勇气和自己的定见。
3、思考的盲区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再厉害的人也有他的认知盲区,再普通的人也有他认知上的闪光点。所以不管我们遇到怎样的人,或是遇到你自己很看不起或是需要高看一眼的人。遇到你高看一眼的人,你需要知道你身上也有他不知道的知识点,遇到你看不起的人,你也要知道,他的身上也有你不知道的知识点。
所以在沟通时,我们就要秉持着这样的一种沟通原则。如下图;
这个称之为“乔哈里窗格”,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者而言,需要做到的是在与人的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往中收获新知识。
这里有一个理想的交流图,告诉了我们高效的沟通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那就是在沟通的同时,不断的扩大公开区域的面积,从你知我不知和我知你不知做到你知我知。
如果说对于与人沟通你只要去记住一句话,就是“你说话的时候学不到任何东西”说这句话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勒。只有让对方充分表达,我们才会有收获的可能。
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当中发现,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一直鼓励自己和他人,在大脑后天的可习得技能的情况下,不段的努力获得自身财富与能力的提升。而自身众多的缺陷只要你能够改,真的就有那么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