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97。2020-2-20》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97。2020-2-20》

今天是庚子年戊寅月癸巳日,正月二十七,2020年2月20日星期四。

【唯天下至诚,能为尽其性;能尽其行,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

    上两节主要强调天和人、圣和贤的次第关系,意在提出“圣则合天,贤则合圣”的观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有很多人用”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解读这一章,偏得厉害。《中庸》的意见很清楚,乃是为了说合,体现“及其知之则一也”、“及其成功则一也”,原是说明实践路径,而不是闲得没事品评人物的智商高低啊。

    朱熹在解读诚的时候,侧重强调的是本来的纯粹性,推论的根据是天人本合,然后才有人的个体差异出来,并且人的个体的差异不是从智商角度入手,而是从欲望层次入手的。

    也就是说,朱熹之论基于"欲望层次论"。

    欲望人人都有,圣贤智不肖都有,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饱暖思淫欲,壮士渴饮匈奴血、光宗耀祖、纵横四海、学以入道……都是欲望,但是层次有别。

    用朱熹的语言概括就是“人欲之私”,这里的定义很清楚:私欲是杂质。中正公允就是纯碎。

    儒家从来没有否定过人的自然欲望,从来没有主张过禁欲主义式的纯粹。相反,多子多孙为福,小康豫乐为美。

    中国的评判很多不是固定的,比如说豫乐,社会的豫乐是美好的象征,但个人的豫乐就成了恶劣的品质。

    所以,我们说的“人欲之私”,反对的不是欲望,而是有害于中正公允的私欲。一个人有欲望,但他为人处世中正公允,就符合圣人标准,比如孔子,就是纯粹圣人,比如颜渊等。

    圣人合天,贤人合圣。

    欲望有层次:私欲为低级,公允为纯粹。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