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养成坚持健身的习惯,那么我们需要先找到这个习惯的最小可行动作,健身的最小可行动作就是一个俯卧撑。每天一个俯卧撑就是建立健身习惯的最好方法,在建立起健身习惯之后再一步步的增加训练量,就可以避免健身的半途而废。最小可行动作是一切习惯的起点,想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就要找到这个习惯的最小可行动作,然后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养成这个习惯。
《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
罗伯特·弗里茨,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大师。它是著名的音乐家,开创了关于创造的*结构动力学*理论。有人评价说,罗伯特在创造力领域的地位,和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地位不相上下。
认知摘要
问题越严重我们就越有动力去解决,当问题得到缓解我们就失去动力最终半途而废。作者认为要克服这种屡战屡败的情况,你需要进行创造力修炼。
在结构决定之前,所有能量都沿着最小阻力之路前进。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心态影响到事情的成败,但是作者认为,决定我们成败的,其实是我们生活的结构。生活中我们都遵循着最小阻力原则行动,只有生活的结构改变,我们的行为才会真正改变。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少阻力之路会把我们拉回原点。这就好像是我们身上说你一根橡皮筋,不管离开原点多远这根橡皮筋都会把我们拉回原点。这种不断努力又不断回到原点的情况,看起来就好像是在荡秋千。
作者提出了一个创造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提供更强的张力来对抗,最小阻力路径的牵引力,最终让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个结构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一个是清晰明确的愿景,另一个元素是对现状的清醒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落差会给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你不断前进,直到实现目标。
作者把整个创造的过程定义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一个你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才会和现状之间产生巨大落差,带给你改变的动力。第二个阶段是同化期,在这个阶段你会不断的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感觉自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正在经历一场飞速的成长。第三个阶段是完成期,在这个阶段,作者建议我们要开始筹划下一个目标,把整个过程中获得的好的状态持续下去。
作者认为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未必是拥有创造力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会习惯性的把自己和问题隔离开,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当一个人太过习惯于解决问题,就经常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超越问题,时刻盯住自己想要的实现目标,不断采取行动,真正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认知对照
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作者古川武士用习惯引力这个词来描述了习惯对我们的影响,习惯是我们塑造的舒适区,我们总是喜欢按照习惯来行动和思考。习惯会阻碍我们进行新的尝试,在我们想要建立新习惯的时候,旧习惯总会把我们拉回到过去。同样的,古川也把习惯的养成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古川给我们的建议是找到养成习惯的最小可行性,这样可以把抗拒减到最小值。养成习惯的规则尽可能做到最简单,复杂的规则反而不利于我们养成新习惯。
认知整合
习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默认选项,这些选项维持着我们生活的正常运转,我们根本不用去了解这些选项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些默认选项,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我们就需要了解这些默认选项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看见看不见的默认选项需要有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基础,而高手则是能够重新设置默认选项,设计地阻力路径,建立新习惯的人。
零秒思考
如何才能设计一套合理的地阻力训练计划
1.首先找到一个自己特别想要实现的目标
2.认清自己的现实,明白哪些自己是现在能做到的,哪些是自己现在根本做不到的,哪些是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3.把自己目标放大100倍,把自己的现实能力缩小10倍,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确定目标和起点
4.始终保持对目标的渴望是改变成功的重要保障
5.适时的给习惯加入变化能够对抗长期保持习惯带来的疲倦感
举一反五
所谓改变就是同自己心中的目标同化
1.为什么榜样的力量特别强大
2.为什么我们想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阻力那么大
3.如何通过阻力设计来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4.如何改变别人的行为
5.为什么要先改变行为才能在改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