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日子总是过得悄无声息,一晃眼,时间已经来到了二月底,北京也告别的冬天的寒冷,春天的气息慢慢撒在了这底蕴丰厚的古都里。
乘着西郊线,来到了颐和园西门,在下车的那一刻,就仿佛离开了那个人潮涌动、忙碌奔波的城市。清晨里,空气中还夹杂着些许寒气,但天空已经晴朗明亮,等着车辆远去,游客们才收拾起行李,慢悠悠的朝着入口前进。在这宽阔道路上,几乎没有车辆,树上的鸟叽叽喳喳的叫着,这一切的都让人变得放松和惬意。
穿过颐和园西门,映入眼帘就是一小片乔木林。桧柏树拔高而立,身形笔直,树枝上长满了针叶,绿绿葱葱,丝毫不受这冬天的影响。地上的野草遭受不住冬风的摧残,早已泛黄。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斑驳的光影,把普通的石板路也变得有趣起来。白色的石板路整整齐齐的延伸到远方,又给人带来一幅曲径通幽处的画意。
穿过这片小树林,就来到了昆明湖。结冰的湖面早已在春风和暖阳下化成了水,显得格外的平静,任那和煦的春风阵阵吹过,它也波澜不惊。远处的佛香格仿佛如隽秀,点缀了万寿山。此时,蓝天、青山、绿水在游客的眼里融为一体、互映成趣,正映了那句“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沿着堤岸小步彳亍,暖阳与微风甚是让人惬意。往湖边远看,不远处,游船安静的停在湖边,那黄顶红身的披身,昭然若揭的告诉游客,这是皇家园林,老佛爷最爱的地方,与别人家不一样。再往湖边近看,一大块冰躺在湖水边上,在这冬与春的较量中,春天早已占了上风,这残存的冰块不过是冬天丢盔弃甲的写照。

一棵古老的大柳树,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它那硕大而衰老的枝干,看起来已经难以支撑树枝的重量,管理员们不得不在它的腰上顶起几根铁柱,否则说不定什么时间,这些枝干就断了下来。颐和园的古树,可不得让人小看。在过去这两三百年里,它可经受了朝廷的崛起与没落,经历了盛世与荒凉,穿过了辉煌与沧桑。这古老的身姿仿佛有太多的故事要讲,可它却讲不出来,也无需讲出来,时光总是叶缝间悄然溜走,好与坏、宠与辱不过如春冬交替一般,此起彼伏,你来我往而已。
继续往前走,穿过豳风桥,就在西堤的右边,看到了一艘游船独领风骚。别的游船也只是图了一层红黄涂料,这艘船却不甘低调,一颗傲气的龙头伫立在船头。龙头之下,一身鳞片沿着船底依次展开,与船身完美的结合了在一起。
在半壁桥的一侧,因为初春的暖气还不够强烈,这里能明显的看到湖水上还有厚厚的一层冰,像是告诉人们冬天还未完呢。一位游客站在石堤上,独自贪婪的拍着美景。拍啥呢?原来是阳光通过湖水的反射在了桥拱内侧,波光粼粼,随风扰动,如梦幻一般。
穿过了半壁桥,就来到了颐和园的主景区。此刻已接近晌午,炽热的阳光早已把早晨的寒气逼到了某个角落。游客也开始大批大批了涌入进来,游客的喧哗声打破了园林的平静,同时也映衬了春日的到来。少了幽清空旷之感的颐和园,湖光山色与诗情画意都大打折扣,已不再对我有什么吸引力。草草的浏览了剩余的建筑,我便从人群中悄然离去。
走出颐和园的大门,我回头望去。我没有关于颐和园的回忆,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时间,我从未在它的树木下游玩嬉戏,也未曾喝过它哪怕是一捧水;我也没有对颐和园的期待,我的生活与这里相隔数千里,颐和园的兴衰荣辱只刻在了皇亲国戚的故事里。唯有今天,我漫步在堤岸上、置身于凉气中、曝晒于暖阳下,在日月更迭、斗转星移的岁月里, 静静的感受这四季的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