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金山顶》之四
那些年,汕头市给我最深刻印象就五个地点,汽车站是必到,华侨大厦必经之路,我的学校自然是记忆犹新,外马路最是熟悉,还有百货大楼,因为自小我爱四处走,家母每次带我来汕头,只要时间允许必带我去!
每当进入百货大楼,脑海总会泛起小时候跟着家母进入大楼的图像,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到过这里。大约是1969年家母带我来汕头探望老领导,当时家母已经赋闲在家,在这之前也来过,每次老领导夫人都会给我煮一碗鸡蛋面,有时饺子,老领导是南下干部,他家住外马路地委斜对过巷子里的一座两层西式房子。1973年家母从农村工作回城后也带我来过,后来的几次汕头都十分清晰,历历在目!
直至1979年五月老领导已经到广州工作,当时随家母到广州还顺便去拜访辞别!家母于1959年在广州受叔父之托,携带海外家族捐赠的一笔巨款到饶平,自此就留在饶平县城。当时老领导正在建设饶平汤溪水库,造福饶平县人民。当年还配给家母小车,家母一生低调,从未使用,后来老领导调任汕头地委当书记。老领导与家母的叔父没有直接上下级关系,工作上还是有关联。
1982年春节回乡期间,曾陪潮州市城内发小来汕头,当天往返,当年发小是个武侠小说迷,清晨两人乘坐汽车辗转来到升平路附近一处骑楼下的租书小店,店小花样多,一本港版武侠小说被拆开好几本,按本收费,发小安坐小板凳,整整看了一日。于是,我只得溜达四永一升平,这些都是老汕头典故,还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街炒糕粿。小时候就听家父讲过,六十年代中期,家父曾到东山湖疗养,偶会到汕头市区同学故友家中作客,就有去过这些名吃地,到了我在汕头时,唯剩老妈宫粽球犹存,其它早已有名无实!
——1982年1月22日,我从深圳华侨大厦乘坐十一个小时长途汽车来到汕头市汕樟路华侨大厦。这是我首次单独回乡探亲过春节,时年我一十九岁,那一次,我族中两位堂兄就是在华侨大厦大门外接我。想当年,回一次家乡不容易,一条人盯人的排队长龙,每一个人都是大包加小包等上车,拥挤在缓慢的柴油火车上,过关时工作人员细问查点行李。舟车劳顿、路途辗转、最大考验是为了多赠送家乡亲友,必须多穿两件衣服,大冬天还是汗流浃背!
当年华侨大厦遍布全国各主要大中小城市,尤其广东省各个县城都有华侨旅社,侨社全称是“华侨服务旅行社”。七十年代所有海外华侨与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旅游,从早期的广州中转,到后期的深圳出发,乘车往返汕头地区各县的旅客,大都先到这里落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中后期。
1979年3月初我离开汕头地区,就是在汕头华侨大厦乘坐早班车,那些年往返深圳都会在海丰县鲘门午饭,全程约十到十二个小时。当年汕头市有汽车站,在金砂西路那边,但是没往返深圳的汽车。
1979年三月初我来到深圳,那时还叫宝安县,县政府在南头,隶属惠阳地区,同月改深圳县级市,先是住在侨社,四月,侨社人越来越多,就住到九龙海关宿舍。当时三月份香港过境每天不算多,只有星期天人数会多一些,到了四五月人数逐渐增多,往港定居人士也越来越多,逢周六周日,走廊加满床位,甚至侨社餐厅晚上同样加床,已经应接不暇,五六月更是一张走廊床位难求,当时唯一接待境外人士的侨社也是意料之外。后来,随着侨社门外汽车越来越多,看得出有计划疏散人群,当时有广九铁路,每天多班列车往返广州,东莞石龙以北城市过境深圳,即日可以离深,侨社滞留的旅客,主要是往惠州、梅州、汕头地区方向人士!
——说到汕头地区,1983年之前有一市11个县,到了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制,撤消汕头地区。虽然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龙湖区试办经济特区,范围不大。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特区的区域面积再扩大到龙湖和广澳两片区。
1984年5月我最后一次到汕头市,就是住在华侨大厦三楼,当时受好友之邀,去龙湖宾馆走走,刚刚新开张的龙湖宾馆地下中餐厅属粤港模式,当年已经是新鲜事。附近还在建设中,七十年代那一片是田野,在我们当年地区体校对面。
1984年5月,我在前往汕头转车潮州市,长途汽车上巧遇邻坐三饶镇年过六旬老先生,老先生准备在汕头华侨大厦停留一周,让家乡弟妹过来团聚,乡情难忘,血浓于水!
路上,因为一席话,一次交谈,成为忘年交,老先生念念不忘抗战时期在饶平一中(三饶镇)念书时的校长张竞生博士(1888年2月20日—1970年5月4日)。于是我就谈及在我还是襁褓婴儿之时,张博士抱过我,六十年代之初,家母在饶平县侨联和华侨旅社工作,因为张博士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以长期入住华侨旅社,家父当时每日洗澡都在侨社,于是一有空闲就与张博士交流、请教,算是谈得不错!
忆昔,自1984年那一次重返汕头市之后,至今已经四十一个寒暑,再也没有到过汕头市,岁月匆匆、只是弹指一挥间!
202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