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我们走进18世纪大哲学家尔图叔本华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眼中的人生智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有过这样一些小问号,当自我需求和孩子家人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平衡呢?当外界对自己的选择指手画脚时,我们该置之不理,还是急于反击,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着大部分都重复的事情是为了什么呢?
今天我会用这本书里的观点来擦除这些小问号。之前我和大家读过另外一位大哲学家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我们了解到罗素是一位非典型哲学家,没有大部分哲学家身上的那种阳春白雪去人于千里之外的那种出世的感觉。相比之下,叔本华可以说是一位典型哲学家,他的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很早就显现出了无人能及的思想能力,25岁左右就完成了哲学名篇论充足根据绿的4重根相当于是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就完成了这本着作。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拗口,而且听完之后还不知道这本书究竟说了个啥,而相比之下咱们今天的这本人生的智慧就通俗可爱多了,而且这本书是叔本话在62岁的时候写的,可以说是结合了他这一生的经验与智慧,一本顶得上他之前写的好几本。
在书中叔本华首先提出了他对于幸福的看法,他觉得幸福不是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恰恰相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欲望,这样才能减少烦恼,过上幸福的生活。其次拥有一个面对财富、名誉,这些身外之物的健康态度,比拥有它们本身更能够使我们感受到幸福。最后当叔本华把人生中的纷扰一点点剥掉,他展示给我们的真相是带着理性的头脑生活,享受独处的时光才是幸福的终极奥义,也是叔本华现行一生的幸福准则。
他除了是一位痴情和E的人,也是影响了很多其他大师的哲学家,曾扬言上第一死而震动西方现代哲学界的尼采是他的忠实学生,但是尼采听起来好像离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但叔本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在哲学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学术贡献,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大师有很多受到了他思想的影响。比如说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普鲁斯特以及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都十分的欣赏书本化的哲学思想,并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体现了出来。
瓦格纳更是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了叔本华。
说到这,我真是迫不及待的想听听叔本华对幸福生活这个话题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了。虽然说它是一位大哲学家,但他也有父母亲人也需要吃喝拉撒,除了听他是怎么说的,也许他的生活方式也能够给我们启发。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幸福,这个词听起来就很美好,令人向往,可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阿托尔叔本华在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也就是今天波兰格但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复生家庭,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幸福人生的起点,长大之后大可以靠着父辈打下的江山作为句声进行跨国贸易,加入赚钱大军,至少叔本华的爸爸是这么想的,很显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了,叔本华跟他的爸爸想的不太一样,在他的眼里祖上积累的财富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他不必再为生计浪费自己宝贵的头脑和时间,从而可以专心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有些朋友听到这儿可能会想了,是不是他们的家里还不够有钱,所以叔本华才能够如此淡然处置。如果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谁还能够稳健字时如柳下惠了呢?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书本化家族的日常。
叔本华以上的几代人,一直因为惊声儿家族显赫,彼得大帝奇皇后176年访问担责,就是在叔本华的曾祖父家过的夜,这大概就相当于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阵仗。
据说当时在客人到来之前,巡视客房发现房间有点寒冷时,老叔本华就吩咐仆人阿斯加把任第九撒在了地上燃烧,以温暖房间好让房间洋溢着美酒的芬芳气味。叔本华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世间的繁华似锦,灯红酒绿,在他的眼里不过就是一杯用来温暖房间的燃料。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叔本华从出生开始就直接降落在了经济基础之上,这固然让他不必操心生计,但是也是继承家产,继续从事商业,成为了一个摆在他面前的选择,但是他没有顺从家庭的意志从事商业,而是自如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叔本华在哥根廷念大学的第一二年里学习了物理学、矿物学、自然历史、植物学,也旁听了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人种学、法学的讲课,他所留下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对听课内容的肯定、否定、质疑、感想想并且认真仔细透彻地阅读了柏拉图和康德的着作,广泛深入的知识,为他以后成为哲学家铺垫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大学的头两年,李叔本华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将来注定要走的路了,他对这种早年就有的使命感是这样描绘的,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它就会像建筑风潮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青年时代,一个精神素质出众的人已经在着手为她的独特原初的观点和认识积累素材,也就是说他为自己注定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奉献做搜集功夫。幸福不是不停的去追逐欲望,满足欲望,因为在追随欲望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麻烦和痛苦,满足欲望大量的幸福感是短暂而虚幻的,但追逐过程中遭遇的痛苦却非常真实。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次舵手是在什么时候?
双11的成交金额逐年升高,家里的快递堆着大包小包,但这些东西里真正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有多少呢?购物的快感在快递拆完的那一刻已经结束了。当我们赚钱的辛苦比价、盖楼的奔波、付款后漫长的等待,拿到东西之后的心理落差,退货的繁琐,对比下单那一刻的手快,这一系列繁琐的痛苦却显得格外漫长而持久。
成年人容易迷失在欲望丛林之中,婴儿在妈妈的怀里的时候只有充足的奶水喝,每天能够美美的睡好觉,就会一直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因为婴儿的欲望很低,所以很容易满足,因此叔本华认为欲望才是痛苦的根源。
欲望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不受人自身的掌控。我们追求美酒、名表、豪车、别墅,其实是把获得满足和快乐的希望寄托于外界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因为幸福不是来自外在欲望,而是来自于一个人自身的生命力。说到这,你是不是会觉得叔本华的观点有那么点理想化的?人生在世就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需要和外在的世界相处,欲望会是痛苦的根源,难道我们可以把欲望从生活中抹除吗?当然了,落实到生活当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书中提到很实用的一点就是落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和自己的欲望相处,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幸福生活。
叔本华告诉我们,在付诸行动之前,有几件事情需要先想清楚,一是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所在,搞清楚了这件事就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擅长从事哪种职业,适合在哪个行业发展,应该在大千世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在人生的全局规划上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出发之前先备好一份地图,越详细准确,上路之后才能够越少走弯路,行进过程中需要时不时的把地图掏出来看一看,以确保我们的前进方向正确。
这是因为在每一刻我们都要做着自己认为合理和适当的是只有事后的结果,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抱着且走且看的态度,心中的没有一份整体的路线图,就可能会在已经和目标相距甚远之后,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何时已经走错,这时候才想要做修正,就更加无从下手了。
在我们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地图之后,就可以大胆的建造属于自己的那座生活大厦,投身于日常任务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是工人也是工程师,这意味着行动力和统筹力的共同发挥。
二是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不要由于过去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未知的灾祸而提前操心伤神,连当下这一刻也无法好好享受。换言之,找到我们生活中反思过去,享受现在计划将来这三部分的平衡点,这个真是一句发自肺腑的忠告,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不是有很多都来自于这两个方面,比如说现在不买房子以后房价涨得很高怎么办?孩子小的时候这么爱玩,以后会不会去离家很远的大学呢?
年纪大了之后会不会得癌症呢?对这些问题的烦恼就是在用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祸患来消耗当下的好心情,经常心怀忧虑,想着当初我不这么做就好了,或者那个时候我怎么就没有抓住机会,不然现在就不用这样受苦了。这些想法往往的指挥一遍遍地强化悔恨,不仅不可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所弥补,还会让我们连现在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心情去做。
既然这样,我们还不如忘记这些令人不快的过去,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天的生活上,这才是最真实的。
叔本华的建议很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也要有选择的听取,偶尔跳出来想想,恰恰我认为对过去的反思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在的行动,对未来的担心也能够转化为当下的动力,只是这其中的尺度非常的重要,当反思变成没有结果,只是对事情一遍遍的取决担心,变成日夜忧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就会连唯一拥有的现在都把握不住,这样的日子也就没法继续往下过了。
这一部分我们说了叔本华的生平和幸福观,他虽然出生在富商家庭但是对幸福的观点非常的朴素,减少欲望,享受平静,没有痛苦的日子就是幸福生活。可是过上这样的日子并不容易,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好像只有拥有更多的财富,琴箫名人显贵才是幸福生活的可能。很显然这样的幸福观和叔本华的观点完全背离,那么他是怎么看待财富和社交的呢?
在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里,财富是越多越好的,多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4个字,财富自由,这个世界上和自由这2个字沾边的事都不简单,财富自由也是这样,我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早就不是吃饱穿暖独善其身是焚烧金钱的主要阵地。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在这种情形里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人人,只是金钱完成流通的工具,人们的心情账户或者基金里变化的数字牵动着起起落落,钱才是boss,没有主动权,当然无法自由。
叔本华认为,财富对一个人生活状态造成影响的不是通过金钱的绝对数字,而是因为相对数字。我举个例子,一个年收入1万和一个年收入100万的人之间的差别看起来是不是很大?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两个人的年收入之间差了整整99万。
我们再来看一个年收入为0的人和年收入1万的人之间的差距,他俩的只有1万元,但是叔本华认为虽然从数字上看,没有收入的人和年收入1万元的人之间差距不大,但是在实际生活的幸福感上,这两个人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前面相差99万吨两个人之间的差别,这就是财富给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在他解决了我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把我们从生存所必须的无尽苦于中解放出来之后,剩下所发挥的就是装饰作用。这个时候它所满足的需求不再是生活需求,而是虚荣心是人在社会中才会产生的需求。
理清了这个事实,我们再去看追逐财富这件事在人生中的位置就会清晰许多。
财富除了能够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他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确实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赚到的钱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之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再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甚至还可能会因为要保管财富付出很多辛苦,或者因为对财富盲目的追逐,产生一些本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追求财富的初衷,一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二是为自己的人生赢得更多的选择权。在把生活质量的定义权交给财富的时候,整件事就显现出一种本末倒置的荒谬。本来一切都可以像它本来的样子发展,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在认清财富对生活的意义之后,叔本华提出了他理想中的财富使用方法,暂停跑步。
上一部分我们说到叔本华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不结束,让疲劳的双脚放松一下,人发愁,在她看来她不用再为维持生活而让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苦役,也就是说不用工作了。这一点被他本人认为是命运的馈赠偶,当然他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贪图钱财所能带来的生生活,而是因为这样做他就可以尽情的发挥命运,赠与的另一份礼物的作用,高级的精神禀赋或者说天才。
如果说一个人幸运地拥有了一笔遗产或者别的财富,使它可以不用工作,但他却并没有收到命运的天才礼包,或者不打算发挥自身的天才,那么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很快就会把它引向挥霍和奢侈,这些财富很快就会离他而去,由此他就被剥夺了他那不配享受的优越条件。这样的人虽然说财富数字比较大,但是思维仍然是贫穷者思维被这样的思维禁锢,使无法享受财富自由的这个态度的反面就是叔本华所推崇的健康财富观。
财富只是帮助我们达成幸福生活的工具之一,那些在生命的起点就幸运的得到财富亏损的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财富买来的时间和选择自由之上,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从事别人无法从事的事情,创造出对大众都有益处,而且又能够为自己带来荣耀的东西。处于同样优越生活条件的其他人,还可以通过慈善活动为人类作出贡献。
这个想法非常的美好,扪心自问,我距离这个想法的距离还差一个小目标左右的遗产,像香蕉我这样没有受到命运外挂大礼包的普通人,能从叔本华的观点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其实不论是不是天选之子,都能够在叔本华对待财富的观念中有所收获工作之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积蓄,这笔积蓄的数字对应的就是在不工作的时间里,我们实现所爱事物的自由度,想买啥就买啥,闭上眼睛随便刷的财富自由是否值得追逐,如何追逐都需要画上一个小问号。
但主动放下对金钱数字游戏的执迷,给自己松绑的自由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修课,即使腰缠万贯,灰土如今心灵和思维上的固步自封,最终也会导致钱财顺应心灵的状况。
一看那些贫瘠的个体,因为我们都能够建立健康的财富观,早日实现心灵上的财富自由,解决了财富上的焦虑。
咱们再来看一看在社交这件事上,如何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满足和幸福。
再看叔本华的观点之前,让我们先来一起想一个问题,理想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不管走到哪都被人群接受和喜欢,很容易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和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人群中八面玲珑,诗的被开,在这种状况下,从他人亲热地欢迎中,内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抚慰,这种感觉很美好。但是叔本华认为在社交中获取的快乐和社交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都被大大的高估了。
他认为那种只为排遣寂寞的娱乐性社交,对幸福生活是毫无用处的,同时社交会不可避免地接受大量他人的看法,如果让他人的看法影响到了自己的行为,无异于把自我和生活的主动权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欧洲曾盛行骑士荣誉精神,骑士荣誉在当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如果一个口无遮拦的泼皮无赖,再有他人在的情况下,诬赖了一位正直的人,那么这为啥坏事也没做的,正直的人就得为了自己的名誉和泼皮真刀真枪的决斗。
在今天我们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但是有成千上万人就这样在决斗中死去了,并且我们可以合理的怀疑这一规则会被品行卑劣,却体格健壮的人谋杀,品行正直,但是身体力量稍逊的人,这可以说是在意他人看法最旗帜荒唐的真实例子了。比如说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也有相似的情节,老六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不惜落入了对头帮派的机降圈套,剖腹掏粉,以证清白,这些例子都是充满着戏剧性的,就真实的让人悲伤一些,人为了身后的荣誉,宁愿牺牲个人的财富安宁健康甚至是生命,这些错误给那些要统治的人或者教育人的人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手段,所以说在各种系列人的手法当中,加强和培养荣誉感的做法占据了首要的位置。
如果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平民还是权威,都会让自己落入圈套,失去主动,就更别提追求幸福生活。这种被看法和他人口舌牵着走的社交是叔本华所不屑的,而那种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独处的无聊,只能进行一些自己也知道毫无意义的娱乐社交,就是在彻彻底底的浪费宝贵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比这个更好的度过。他认为真正必须的社交使精神世界里得真诚碰撞,是自我和自我之间的互相交流。
而这种社交相比于现代人所熟悉的社交场合,更多的在品读经典书籍或者是欣赏艺术作品中发生。很明显他所推崇的社交并不需要人们聚在一起,才需要人们足够了解自己,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享受独处使叔本华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也是这位一生未婚的哲学家所进行的黄金准则。
作为生活在18~19世纪的哲学家叔本华生活的年代电话才刚刚发明出来社交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个时代20岁以下的年轻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为啥会给他们这个称呼?因为他们是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电脑、视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AA、体感游戏所包围,这些智能电子设备使他们每天需要轻点屏幕就能够和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互动。
社交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会被反思的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与此同时,前几年我们经常在自媒体上看到的,你的手机正在掌握你的生活究竟是你玩手机还是手机,玩你类似话题的文章侧面反映了无效社交和大量低质量信息带来的焦虑,正在对宁静美好的生活带来强势有无孔不入的影响。从这个环境中看,叔本华所归结的社交本质放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不得不令人钦佩,哲学家对人性的洞察和远见。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他对社交的看法,对我们自身幸福的构建以及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仍然有着启示性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并不曾通过前文讨论过的,维持身体健康享受,发挥自己的天才的过程和外在财富获得幸福,而只是在他人的评价里寻找快乐,也就是说它并不从自己的真正自我,而是从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的表现那里寻求满意和快感,这对实践幸福生活来说是非常靠不住的。追根究底,我们存在的基础也是幸福的基础,是我们的动物本性,因此健康对于我们的舒适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维持生存的手段,就是不带操劳的收入,荣誉地位、民生,尽管这些被很多人视为价值非凡,却不能够和关键性的好处相提并论或者取代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健康和发挥天才的好处,我们应该不容置疑地放弃社交这项好处。因此认识下面这些朴素的道理,会对增进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
每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因此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女人、孩子、朋友、居住地点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别人对于我们那变化多端的看法。如果有人大声疾呼名誉高于生命,这其实就等于说人的生存和安适是无足轻重的,他人如何看待我们才是重要的问题。
这个时候人不在忠诚于自己,而是忠诚于他人的口舌,这当然是没有益处的。今天我们从书本化的生平说开了了解了,他对幸福的定义就是没有痛苦平稳闲适的生活,从他对待财富和社交的看法中提取到了对当代生活有价值的建议。
撇开对财富盲目而狂热的崇拜,实现心灵上的财富自由,在独处中充分发挥命运赠予的天才,远离他人看法和无效社交。
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很多,像叔本华这样关心个体,对幸福生活颇有见解,有知行合一的却并不多,因此他的观点更加值得我们用心品读。接下来我们将细细解读人生的智慧,更进一步的了解叔本华的思想,一起从哲学家的角度学习幸福生活的智慧,一起自我修炼,走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