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河南程氏外书·传闻杂记》)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归于正也。又云:伯淳常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又曰: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
《诗经·国风·邶风》: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这本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可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引用,便会有不同的含义。
谢良佐说,老师明道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又完全不曾专门逐句逐章地讲解过,他只是以一种非常闲适的状态玩味诗句,在教授学问的过程中偶然吟上几句,学生们听了,便深受启发。比如《诗经·国风·邶风》这首诗,他引用“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来说明思虑探究之深切,引用最后一节“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告诫学生通过学习回归正道。
谢良佐说,明道先生经常谈论《诗经》,但并不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释义,有时只是改换一两个字,摘取其中几句,偶然插入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念过,便使人醒悟。谢良佐感慨道,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珍惜能够亲自接受老师的教导和熏陶的机会。
《孟子·尽心篇》:“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3.45
(《河南程氏外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曰:学者不可以不看诗,看诗便使人长一格价。
价,语助词。
明道先生说,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读《诗经》,读过《诗经》的人其格局便不同于常人了。
诵读《诗经》,可以涵养性情,通达事理,扫荡胸中之邪秽,正如孔夫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3.46
(《河南程氏外书·朱公掞》明道先生曰)“不以文害辞。”文,文字之文,举一字则是文,成句是辞。诗为解一字不行,却迁就他说,如“有周不显”,自是作文当如此。
《孟子·万章篇》:(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诵读诗经的时候,不可仅仅根据字面的含义来理解句子,也不可因为句子的表面意思,错误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而应该用心去揣摩作者的动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
明道先生解释说,文,文字之文,光拿出一个字来解释就是文,完整的句子才是辞。当我们不能从字面理解《诗经》中的某个字时,往往就容易牵强附会。明道先生又举例说,《诗经》中有一句说“有周不显”,那是因为行文到此,就应该这样说。
《诗经·大雅·文王》第一节: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周王朝如果不显赫,那就是天命出了问题。最后这一节的意思是说,周文王的神灵高高在上,彰显其光芒万丈。周朝虽然原本是殷商的属国,但他能取代殷商,正是天命革新的体现。如果像周这样的邦国不能一统天下而显赫,那就是天命出了问题。周文王无论是进是退,都是合乎天道的。
可是,我们如果只看“有周不显”一句,就无法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而后世的学者常常把“不”解释为通“丕”,解为“大”,其实就是“迁就他说”,牵强附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