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可能是开始阶层固化了。但是,在我们工薪阶级维持温饱的层面,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个天花板。为什么过得不好,很大程度还是和自己的认知程度有关。
一个毕业了以后迟迟不肯就业的年轻人,亲戚们给他出主意,说是根据政策他可以去申请失业救济。他说,那点儿小钱,不值得。我的天啊,没有你爹你妈退休了还在外面做苦工,你都饿死了好不好。还那点儿小钱,不值得。
另外一个家境普通,一家三口蜗居在一起的年轻人,你跟他说,家里人都是联通的电话,每月消费多少就能免费送宽带。他说不行,我们家的电话都是移动的。银行都是绑定的,懒得改。我说,不用改。你养着那个号专门收短信就完了。一个月顶多10元钱。然后,用联通的电话主要用流量什么的,就可以免费使用宽带了。他说,不行,没有多余的电话。我说,家里那么多淘汰的电话,随便用哪部都可以。实在不行,买个100多的老人机,也合适啊。他还是不行。说小钱儿,不值得省。
为什么越是明明没钱的人,越是觉得什么都是小钱儿。
我就纳闷了,这越是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还真是越跟钱作对啊。
大学一毕业,挣个3000,5000的,家里就给买30多万的车开着。住的那个破房子,爹妈省得一分钱掰八瓣花。
人家家里别墅几套的富豪的孩子,家里豪车好几辆,从别墅区出来上班,因为单位附近不好停车,天天搭顺风车上班。
我想起以前老辈讲的故事,越是地主,一个咸鸭蛋都能吃半个月,攒钱买房子置地。越是贫农,兜里有一块钱,都赶紧花了去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