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和张姨,年近六旬,大半辈子都扎根在河北。河北的风裹挟着乡音,日子过得平淡却安稳,邻里乡亲之间熟络热乎。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积攒着生活的温度,满心盼着独子小李能在身边成家立业,开启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晚年生活。
谁能料到,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儿子小李的大学时光成了他们生活轨迹的转折点。
小李考上南方的大学,本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儿,可谁知道,这一去,竟被爱情绊住了脚步。
在大学里,小李结识了当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爱得热烈。毕业后,为了追随这份爱情,他不顾父母的再三劝说,留在湖南工作,还在当地买了房、安了家。
李叔和张姨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养了这么多年的儿子,眼瞅着就这么远走高飞了,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面。家里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老两口常常坐在院子里,对着空落落的屋子发呆,满心都是对儿子的牵挂。
每逢过年的时候,小李才带着刚娶的老婆匆匆回家待个三四天,每次离开,李叔和张姨都站在村口,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那种有儿子却像没儿子在身边的滋味,就像吃了黄连,苦在心里说不出。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熬过去,可没想到,一个电话,又把老两口的生活搅得翻天覆地。
小李打来电话,说自己刚组建了小家,眼看着小孙子也需要照顾,实在忙不过来,想让父母去湖南帮衬帮衬。
李叔和张姨心里那叫一个纠结,一边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河北老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藏着回忆;另一边是儿子殷切的请求,想着儿子在外面打拼也不容易,做父母的怎么能忍心拒绝呢?
犹豫再三,舐犊情深还是占了上风,他们咬咬牙,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湖南的火车。
到了湖南,李叔和张姨才发现,这异地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气候潮湿得让人浑身难受,饭菜的口味也和老家大相径庭,吃啥都觉得不对味儿。
可这些都还算小事,最要命的是语言不通。走在大街上,周围人说的方言像天书一样,他们一句也听不懂,每次想开口问路或者买点东西,都得费好大劲比划,最后还不一定能把事儿说清楚。
时间一长,他们都不太愿意出门了,每天就窝在家里,大眼瞪小眼,心里空落落的。
回想在河北的时候,俩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一帮老朋友,闲暇时聚在一起唠唠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到了湖南,工作没了,朋友也没了,每天除了帮着儿子儿媳做做家务,剩下的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打发。
张姨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望着远方,脑海里全是老家的人和事儿;李叔则时不时拿出从老家带来的旧物件,摩挲着,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为了能在这儿打发时间,张姨也曾去报名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班,可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学员们一口方言,她听得云里雾里,没上几次课,就打了退堂鼓。李叔也试着和小区里的大爷们聊聊天,可没有共同的话题,只能尴尬地结束了对话。
俩人一次次想融入当地生活的尝试,换来的都是失望,老两口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更让他们发愁的是以后的日子。想着孙子马上要上学了,接送、照顾的事儿都得他们操心,短时间内肯定回不了老家。
不过,日子再难,也总会有突破口。
慢慢地,李叔和张姨开始学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大家都知道,北方人最擅长于做各种面食,于是他们两老就在家里捣鼓捣鼓,每次做了面食就给周边的邻居送过去,让大家尝尝鲜,一来二往,慢慢的,他们也有了一两个可以搭讪的邻居;同时,他们还学会了用手机和老家的老朋友视频聊天,每次和老友们唠唠嗑,就像又回到了老家一样。
在生活中,很多老人为了帮衬下一代的生活,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努力适应、默默承受。
这里面,有割舍不下的亲情,更有生活的无奈。如今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异地养老的现象愈发普遍。像李叔和张姨这样的老人,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无疑是伴随孤独的,他们的困境该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