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防御成因之《灵官》

聊聊斋,谈防御成因之《灵官》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聊斋志异》

解 析

某道士和一位寄宿的老翁成为了很好的道友,后来这个老翁也和道士坦白了自己是狐精。

因为神仙们每年要做大扫除,所以狐精就只能回避,以免被抓住了做人道毁灭。

但有一次,这狐精实在太不走运了,被清扫大粪的灵官发现。

狐精只能逃亡了,眼看就要被抓住,狐精实在没办法就只能跳到了猪圈里。

因为猪圈实在太恶心了,灵官也就只能作罢回去了。

狐精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身上的臭味弄干净,再次回来见到道士时,已经是几年后事情。

狐精这时告诉道士,大劫——甲申之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灭了明朝)就要到了,这里不安全,要赶紧着草(跑路)了。

于是,他们就各奔东西,逃难避灾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老弗爷曾经提到的一点,

即在教育的作用下,

人们会逐渐习惯将对抗的情景从外在客观世界移到内在内心世界

并试图在内部危险变成外部危险之前控制住。

这种习惯使人们倾向于用对待外部危险的方式来对待内部危险

以避免危险、焦虑和不快乐,

这就是防御的运作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狐精面对清粪灵官的追杀,只能躲进猪圈,

但因为猪圈里的屎尿让灵官恶心而离开了。

得救的狐精也觉得猪圈里的屎尿恶心,花了很长时间清洗自己才感到干净。

这表明狐精要洗掉的不仅是身上的臭味,更是内心的恶心感。

由于内在的感受和刺激无法避免,

有时为了逃避内在感受,我们会把它们当作外在刺激,

希望通过外在行为来控制内在感受。

狐精也认为要花很长时间清洗自己才能感到干净,才能见人。


但狐精的防御不仅是想摆脱内心的恶心,

内心的恶心感也可以是一种防御

让我们意识到某些我们喜欢的会受到惩罚或不被外在环境所允许。

狐精对猪圈里的屎尿恶心,背后却是各种喜欢。

因为狐狸和狗一样都会认为屎尿是香的动物,

而儿童在两三岁左右对自己的屎尿并不排斥,反而会感兴趣和珍惜。

但狐精化成人和儿童长大成人,接受到的教育是屎尿是恶心的,不允许玩这个。

我们也开始习得这种态度,习惯了对屎尿的恶心。


我们的防御机制一直在运作

比如被责怪时会找替罪羊,让替罪羊去面对内部危险;

不断重复洗手或清洁也是为了清洗内心的不干净感受。

这些防御方式有时是为了适应社会或环境的要求,使我们更好地生活

有些防御方式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或负面影响而一直被保留下来,无法消除

最终导致在当下生活中出现各种不适应。

即使当下现实中不存在危险,我们仍会本能地寻找可以替代当初危险的情况。

因为我们本能地想证明,保留原先的反应模式是合理的

例如,过去总是被指责会形成推卸责任的习惯,总是认为别人在指责;

过去总是被抛弃,形成无法在关系中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总是保持自我保护的状态。


也许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感受到痛苦和不适时,

我们需要回到最初的体验和经历,并放下

从而找到让自己重新适应当下情况的防御方式。

但如果自己一个人难以面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鼓励也是未尝不可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