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逼格认知 从认知心理学剖析拖延症——《追时间的人》

跨时决策

同样的结果,在不同时刻出现,你会拥有不同感受。对这些不同时刻出现的结果进行权衡与取舍,这就是跨时决策。

拖延其实就是常见的一种跨时决策,所谓拖延就是把今天想做的、该做的事情,拖到以后再做。也就是要么现在花费时间和精力,要么就是将来的某个时间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

A例子

方案一:当天给你100元;方案二:过一周给你100元。

B例子

方案一:当天给你100元;方案二:过一周给你110元。

C例子

方案一:过四周给你100元;方案二:过五周给你110元。

上面A、B、C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一个结果的效用,会因为时间延迟而打折扣。

经济学家有一个“指数折扣模型”:

D(t)=δ t

折扣率的大小,取决于结果所需等待的时间。等待的时间越长,那么折扣率越大,则对总价值的影响越大。

影响跨时决策的因素:

注意焦点

对当前和未来时间的不同认知方式

对未来时间稀缺性的认识

对于自身拖延倾向的认识

时间知觉

1:注意焦点

我们在熬夜打游戏或者追剧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我们的焦点完全就被当下的感受所吸引,完全顾不上第二天要上学上班。

书中教我们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刻意培养冷静下来全面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自己设置一个截止时间,到这个时间点,我们必须停下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让自己从当前的状态抽离出来,再做决策。其实,这也是番茄工作法的基本原理。

2:对当前和未来事件的不同认知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评价近期时间时会更多的关注这些事件比较具体的方面,因此,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或者看法会是相对负面的。相反,我们考虑比较长远的目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想到它目的性的一面,这样就比较积极了。

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准备一场明天的考试,立马我们就联想到要看试卷,背课本,记单词等等,这样会让我们难以去下定决心克服这些困难。然而,我们在决定从下学期起,我要好好学英语的时候,又表现的非常的乐意,因为我们会联想到,学好英语后,成绩会提高,可以考虑出国,跟世界友人说一句流利的英语等,我们往往会重视目标的结果,而忽略我们要为此的付出。

3:对未来时间稀缺性的认识

心理学也曾经研究,人们往往会更高地估计自己在未来所拥有的时间资源。也就是说,总觉得以后的时间会比现在要多,也就是明日复明日了。其实,我们时间一直都比较有限。

4:对于自身拖延倾向的认识

所谓旁观者清,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往往很难以意识到自己陷入到了一个拖延的死循环中,这样也容易导致我们低估这个习惯的严重性。

书中建议,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身的拖延倾向,并有意识地把这一点纳入自己的决策系统里面,如果发现自己拖延,一定记得给自己设一个最后期限,并严格执行。

5:时间知觉

每一个人对时间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1年并不长,有的人却感觉1个月很漫长,这个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选择可能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结果。

最后汇总一下,书中关于跨时决策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有意识地同时关注某一决定对当下以及未来造成的影响,而不是主要看眼前的结果。

避免在多任务或者疲劳状态下面做重要的决定。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必要的心理资源(比如注意资源和意志力)去全面地思考问题。

学会正确评估自身的拖延倾向。

为自己设定不可逾越的最后期限,并严格执行。

考虑当前和未来结果时同时关注相对具体的方面,比如要花多少时间、有多困难,以及相对抽象和具有目的性的方面,比如完成它意味着什么。

学会正确评估未来时间稀缺程度。

关注更多读书内容,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多阅读书”

微信号:duoyuedushu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