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的三种境界

在所有的写作练习中,写景是最基础的练习。很多记叙文中,写景像是锦上添花,似乎删掉也不打紧。但私以为,聪明的写景能够把读者带入到情境中去,表达出很多不可言说的情绪。

“薇龙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瓷盘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待放,那苍厚的绿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张爱玲《倾城之恋》

看似简单的写景,却带着危险的气味,谁说这宝蓝瓷盘里的仙人掌不是薇龙自己呢,含苞待放的心处处警惕,小心翼翼。

景,从来不只是陪衬。

景有很多种,有宏观的景,也有微景。我们今天从景中最平常的“植物”开始说起。介绍写景的两种境界,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启发,通关成功。

一、概念化写景

“概念化写景”是指作者没有新的感受,甚至没有感受,而是延用了固有的一些说法。

说到“荷花”,必是引用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显得有文化,会背诗似的。至于诗句里的场景是否合适从来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说起“柳树”,必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必是“婀娜多姿”。

说起“昙花”,必是短暂而美好。

说起“梅花”,必是坚强傲立于雪中。

当然,审美心理毕竟不能轻易改变,然而概念中的景不是你感受到的景,而是万千人的思维定式,要不要跳出来?当然要。那么你需要真正的去看一朵花,去看一棵树,世界万物才不是一片模糊的概念,才会与你产生连接。

二、“只带眼睛”写景

一位同学要写栀子花,但是她没有太深的印象,于是找我手机百度,百度完之后她写出来的句子是这样的:栀子花,白白的。

她写了她看到的——一点。

感官的角度来看,视觉是人类用得最多的一种感官,但有时我们对视觉太过自信,一眼瞄过去,就觉得掌握了所有。但如果你看得久一点,你细细的看一看,就有会发现“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汪曾祺)只多了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汪老一定仔仔细细的看过栀子花。

其次,我们太过于依赖视觉,而常常“关闭”了其他感官的感受。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汪曾祺《葡萄月令》)

这话一出来,我就可以想见汪老一定在看雪,他也在听雪,结果呢,视觉上,一片白。而在听觉上一点收获也没有。那一点收获也没有,干嘛要写出来呢?这就是“境”,跟磁场有点相似,它能带读者“入境”。

我们如何做呢?关键词:打开。当你走进植物园,如果你内心的情绪过剩,那么你看不见繁花落叶,你更听不见声音。只有你想融入或者内心有点空间时,你的频道才会一个一个扭开。

先是视觉,看,用的是眼,看见,用的是心。你看见了红的石榴花,你看见了小小的微黄的枇杷,还未熟透,你打算放它一马。

接着是听力频道,你一点一点的听,捕捉一点一点的声音,或许是鸟雀振翅的声音,或许是鱼儿游动的水花声,或许是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

听力退场,然后是嗅觉,你闻到了一些特别的味道,是哪种花散发出来的呢?你开始寻找。你渐入佳境,而后,你的读者才能跟着你“入境。”

你说你看到了花的颜色,花的形状,也闻见了花的香味,还摸了一把花瓣,但写出来的东西还有点像说明文,索然无味。

在进阶之前,先学会一点一点交代清楚吧,什么名字,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花几瓣叶几片,什么时候开放,什么时候凋零,花期多长,好比绘画中的临摹,属于基本功,先好好练几段吧。

写景的更高境界?请听下回分解。

推荐篇目:张爱玲《倾城之恋》

                  汪曾祺《葡萄月令》

                  汪曾祺《夏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出完差回来,感觉像做了场梦,因为时间过得有点快,哈哈! 第一次感受到零下几度的清晨在户外工作是什么感觉,也是第一次...
    胡萝卜猫阅读 173评论 0 0
  • 我有一个弟弟,三年级,和我相差13岁,很多同龄人会吃惊和好奇,“你竟然有这么小的弟弟!”“有个弟弟是什么感受啊...
    jenny_dada阅读 482评论 3 4
  • 确定的问题,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该怎么解决它。 不确定的问题,才是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它。 不过,确...
    ITJason阅读 14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