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的卷首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所谓的自我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只有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愿意不断的去自我教育,这才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
以前老师们常说,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后来,人们又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再后来,这个说法变成了,想让孩子有一碗水,教师要教给他们找水的方法。这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实是,学校教育中。老师教的多,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被迫”接受教育,这种“他主”式的教育,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反倒只会被动接受,不会主动求知了。这就要求老师真的要学会放手,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美好,发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把学生放在学习的正中央,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自我教育难就难在“自我”上。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其实也是考验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否做到一切为了自己的进步,制定合理的自我管理计划,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考验。哪怕是成人,有时也很难做到。但教育不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吗?只要行动起来,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成长,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老师,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把观念上升为信念,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我们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一个人自己不主动接收知识,自己不去学习,说再多也无意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会用知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自我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