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学地理?

说到地理,这可是是与咱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了。


比如小到出门看地图、旅行看天气,大到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变化、地质灾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等等,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就像生活中很多孩子有点“路痴”(我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孩纸),看不懂地图、到了陌生的地方分不清东南西北,其实只要弄懂了地理方位知识,就不会“路痴”了。


但是好多家长说,说的容易,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地理,怎么办呢?


别急,带着孩子一起来看看今天这本,也许还有救。


在遥远的1997年,一位名叫贾雷德·戴蒙德的智者出版了一本奇书,名为《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看似讲述历史,实则揭示了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两天我偶然翻开这本书,戴蒙德的视角让我们对世界和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以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为例


从环境维度来看戴蒙德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形态的走向。


01.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初始农业材料包的不同“。新月地带气候适宜、植物适应性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雌雄同株自花授粉植物比例高、动植物内循环良好等因素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粮食种植很快便会取代狩猎经济,而另外一些地区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即使粮食能够传播到当地,相比狩猎经济,种植粮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这些地区的人们更晚地(或无法)进入粮食生产阶段。


02.

美洲缺乏欧亚大陆所拥有的家畜,如马、牛、羊等。有驯化潜力的野生动物,必须性情温和、服从人类、饲养成本低、不易罹病、生长迅速、繁殖容易。世界上符合这些条件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寥寥可数。所以,成功蓄养的家畜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肉食和奶源,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帮助人类进行耕种、运输和其他生产活动。


03.

大陆的轴线方向决定了被驯化的动植物是否能够更快地被其它相邻地区引进,例如,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相邻地区的气候条件接近,有利于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传播;而美洲、非洲大陆的轴线是南北走向,气候差异巨大,非洲还有沙漠等天然屏障,在一个地区实现种植和养殖的动植物无法跨越气候差异传播到其它地区。


从“病菌”这个微生物维度来看 戴蒙德强调了病菌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远超出人们原有的认知。病菌的传播和变异,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由于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长期与外界隔绝,他们所面临的病菌种类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来自欧亚大陆的病菌时显得十分脆弱。


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受到感染的来自西班牙属地古巴的奴隶到达墨西哥。由此而产生的天花流行接着杀死了阿兹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到1618年,墨西哥原来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病菌导致了美洲土著居民的大规模死亡,从而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发展。


从政治维度来看  戴蒙德指出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部落社会到国家社会的转变,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在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要。由于缺乏这些家畜,美洲大陆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不仅影响了食物的供应,还导致了技术的落后。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美洲大陆的人们不得不依赖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这使得他们无法积累财富和形成强大的社会组织。


所以从环境、生物和政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的不平等发展。看似多少和弱强之差迥异,而命运早已悬殊。


以上是书中关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各文明和社会发展差异的内容。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地理——这个被我们封存在记忆角落的学科,其实无处不在。当我们带孩子领略大好河山,体验不同地方的美食和习俗,探索城市的特色和建筑,我们都在接触地理。地理不仅仅是学科,它是通识,是连接各个知识领域的桥梁。


19世纪初,美国博得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将通识课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从此通识课受到广泛关注。地理作为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学科的限制,帮助人们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完整的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为孩子建立起了一个成长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地理。它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以及将众多知识和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今,我们已经52年没有亲眼回眸那颗独自在漆黑太空中的美丽地球。地球是唯一一颗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人类文明在这颗星球上延续。作为延续人类文明的种子,孩子需要在小的时候、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来认知他所生活的地球,因为这颗美丽的星球的未来掌握在孩子手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