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孔子三位弟子问仁的故事,放在一起学)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原 句 译 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回归到礼的规范上,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敢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我会照着这些话去做。”
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原 句 译 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每次出门都好像要去见贵宾,每次役使民众都要带着承担重大祭礼的心情。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但请允许我照这些话去做。”
三: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rèn],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rèn]乎?”
原 句 译 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时总会很谨慎。” 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你说话能不谨慎吗?”
感悟:
同样一个问题,三个弟子来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不同。这是因材施教。
听到老师给出的答案,三个弟子的第一反应也不同,这是个性差异。
颜回问仁,得到的回复是“克己复礼为仁”。颜回立刻就问,我要具体怎么做呢?于是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后,颜回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我会照着去做。
仲弓问仁,孔子直接给出了操作层面的指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但请允许我照这些话去做。”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时总会很谨慎。” 司马牛觉得这个答案不够,接着问:“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你说话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平时做不到言语谨慎,孔子才会告诉他首先要做到言语谨慎。司马牛更关心,仅仅做到言语谨慎就够了吗?还有好多事需要做吧?孔子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不能言语谨慎,连一般的事情都做不好,更别说成为仁者了。
这三个弟子的不同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不同内容时的不同状态,也是我们不同成长阶段的状态。论语已经给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知道了努力方向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去找具体的操作方式。知道了操作方式,要立刻去实践。如果觉得某个操作方式不够用,就先把它做到,扫清进一步学习提升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