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020.3.14)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一个俗语。奥神虽然身为家中的正神,但却高高在上,不太管实事。但是,灶神就不同了,他掌管着家中的吃喝用度,因此,百姓在祭祀的时候出于私利之心,对其十分看重。以现代的角度去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县官不如现管”,与其拍领导的马屁,还不如直接讨好管事的,这样对自己的前程更有帮助。王孙贾这么问孔子,是在暗示孔子自己在卫国掌有实权,讨好国君还不如讨好他呢!

面对王孙贾的诱导,孔子并没有上当,而是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作答,向对方明示道,如果违背了天理,昧了良心,必将招祸,到时候谁也帮不了。孔子此言,既婉拒了王孙贾的私利相诱,也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在孔子看来,做官要走正道,要忠于君上,和于同僚,造福民众,若为一己之私,求名求官,不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不会有好下场。

武则天时期,有个御史名叫郭霸。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魏元忠生病,御史们都去看望他。郭霸故意等到人都走光了才去。到魏元忠家里,他竟然亲口去尝大便,并对魏元忠说:“如果大便是甜的,那么病就麻烦了。现在是苦的,说明病快好了!”魏元忠见他如此厚颜无耻,便把这事讲给别人听,郭霸名誉扫地。郭霸便是利欲熏心、“媚于灶”的典型。武则天当政时,曾下令禁止宰杀和捕捞鱼虾,右拾遗张德生了儿子,不少朋友和同僚来贺喜,张德便私下杀了一头羊来招待。补阙杜肃偷偷藏了一些食物,并向皇帝告密。第二天,武则天在朝堂上问张德:“听说你生个男孩儿,很高兴吧。”张德跪谢皇帝的关怀。武则天又问:“待客的肉哪来的?”张德只好实话实说实说,低头认罪。武则天说:“朝廷禁止屠宰,但喜事丧事不限。你以后宴请客人,应该看准人。”说完,拿出杜肃的告密信让他看。当时,杜肃无地自容,退朝后所有官员都想啐他的脸。杜肃为讨好皇帝出卖朋友,是典型的“媚于奥”。由于此二人私欲膨胀,厚颜无耻,有悖大道和正义,可谓“获罪于天”,所以都受到世人唾弃,最终也没有捞到什么好结果。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大义,心怀仁善,如此行事,上利国家,下怀万民,自然会得到尊重与爱戴,所以,无需去刻意讨好哪个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主张仍然有着重要价值。身在官场也好,人在职场也罢,只要走得正,行得端,能力出众,贡献良多,就没有必要去献媚巴结。天道昭昭,自有远见卓识的上位者慧眼识珠。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图谋罪恶目的,靠阿谀奉承、媚事领导或上级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伍氏

最好的《论语》白话注解,直指本义。

《论语斩件》3.13 王孙贾问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在鲁国与“三桓”的政治斗争失败后,不再获鲁君信任,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一众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另谋发展。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去了卫国。因为鲁卫是兄弟之邦,世代交好,孔子在卫国有一定的人脉,譬如他声名显赫的得意门生子贡,便是卫国人。而且卫国君主卫灵公,素有知人善任的贤名。

卫灵公非常重视孔子的到来,给予优厚的待遇,按其在鲁国任大司寇的标准,发放奉粟六万,并经常召其座谈、出游。

不过,两人的政见颇有分歧。卫灵公以强国为图,一心想成为春秋霸主;而孔子以仁政为念,一心希望恢复礼乐,平息干戈。孔子的理念固然是极好,却无法迎合卫灵公的需求。

故而,卫灵公只是以贤者之礼待孔子,没有安排官职,也没让其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客居了十个月,虽说与卫灵公的关系不错,却无所作为。

在这种背景下,王孙贾劝说孔子:你不要只跟君主热乎,得跟我们这些官员搞好关系,有我们帮忙荐举,你才比较容易成事。孔子来卫国的目的,其实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求官,以一展抱负,做出一番作为。

王孙贾是卫灵公手下三大能臣之一,掌管军旅之事,能力非常出众,孔子也为之赞叹。

不过,孔子没有接受王孙贾的建议。

有一些注解说,王孙贾这是别有所图,希望拉拢孔子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被孔子识破而宛拒。这样的注解,强行把简短的对话,营造一忠一奸的对比形象,以迎合大众喜好,可谓是曲解的典型。

事实上,《论语》中关于王孙贾的记录就两句,一句是本章劝说孔子之言,另一句就是孔子赞叹其能力,此外,其它史料关于王孙贾的记载甚少,也无负面评价。故而,光凭本章一言,就判定王孙贾的奸邪人品,过于主观武断。

于当时而言,孔子若得群臣陈情举荐,卫灵公说不定会改变主意,起用孔子。故而,王孙贾的意见有其合理性,并非馊主意。

孔子没有接纳王孙贾的提议,但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孔子有圣人之名,跟随他的一众弟子,也多为人中俊杰,若得起用,就自成一股强劲的外来政治势力。他若再与本土权臣结交,那就超出了人臣的本分,容易引发国君猜忌,然后“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不过,尽管孔子已经很小心谨慎,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不久后,卫国发生了大夫公叔戌叛乱事件,而孔子此前与之有交往,因而受到了卫灵公的猜疑,甚至公开派人监视孔子的行踪。

于是,孔子决定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然而,在前往陈国的途中,孔子历经被围困、地方官员叛乱等险情,不得已折返卫国,卫灵公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不久后,孔子又离开了卫国。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一十四年,期间四度离卫,四度归卫,有近十年时间是客居卫国。一方面,是因为孔子的列国之旅不顺遂,没有去处,另一方面,他与卫国的羁绊极深,视之为第二故乡。

孔子没有在卫国出任官职,但他的不少弟子留在卫国为官。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任侠耿直、后来被剁为肉酱的子路,详情可参看前文《论语斩件2.17 诲女知之乎》。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问:“与其费心取悦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怎么理解?”

王孙贾:卫国大夫,掌管军旅之事,能力出众。

媚:谄媚,以低姿态讨好他人。

奥:指奥神,家宅中居于西南方位之神,为家宅中最尊贵之神。

灶:指灶神,家宅中掌管烹饪做饭之神,为低等级的神。

古人有风水之说,家宅以坐北朝南为上佳,家宅的西南方位,属于比较隐深的地方,为家中尊者所居。古人也相信,每户家宅均有五位神灵镇守,庇护平安,故而有定期拜祭的习俗 ,称之为祭五祀。五祀者,分别是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奥神。其中,奥神为家宅中最尊贵之神,要在最尊贵的西南方位进行供奉拜祭,而门神、户神、井神、灶神等次一级的家宅神灵,则在各自相应的方位祭祀,譬如灶神,便是在厨房灶台的位置进行祭祀。

灶神比较之其它家宅神灵,有一样特殊之处,那就是它不光是掌管烹饪做饭之事,它还负责记录家宅善恶之事,到一年终了,它就会飞到天上,向天帝禀报,以定夺此家宅下一年的福祉。故而,民间有送灶、供灶糖的习俗,就是希望灶神打小报告的时候,能够多说好话,使来年获得更多福祉。

王孙贾引用民间俗语,以奥神比喻卫国君主,以灶神比喻有影响力的官员,来劝说孔子,既然上层路线走不通,你何不尝试一下走中层路线,跟有影响力的官员搞好关系,让他们为你陈情举荐,说不定就可以成事了。

就此言而言,王孙贾是善意的,他希望孔子能够得到卫灵公的起用。或许,此言的“媚”字,刺痛了某些注解者的神经,于是将其注解为奸邪之人。

然而,王孙贾这是在引用民间俗语,并非是要孔子向其献媚。毕竟,卫灵公都非常重视孔子,以贤者之礼待之,作为卫灵公的臣下,那得脑子多有恙,才会说出要孔子向其献媚的话。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说:这一种乱拜神的行为,若天帝怪罪起来,那就无处可祷告了。

获:遭受。

天:天帝,比喻国君,古人以天帝为万物之主宰。

祷:祷告,禀告神灵以求平息灾祸、延绵福荫。

孔子明白王孙贾的意思,便以同样话题进行回应,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孔子的意思是说:道理不是这样讲的,这种乱拜神的行为,乱了尊卑,破坏了规矩,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天帝是最大的,一旦破坏规矩的行为,被天帝知晓并怪罪下来,那就无处可祷告了。

孔子的这番话,其实是表明了“君君臣臣”的立场,这也是他一贯坚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君主要尽君道,为臣者应守臣道,不可逾越本份,这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对于所有的逾规行为,不管对象是谁,他一概立场鲜明的反对。

事实上,孔子周游列国不顺遂,除了他的儒家学说不合时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妥协,不变通。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王孙贾问:“俗话说,与其费心取悦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该如何理解?”孔子说:“这是一种乱了尊卑的行为,天帝若怪罪下来,那就祷告无门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说,她从未真正融入某个城市或某个群体,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我不理解,只是惊讶,但却不以为...
    转身搬拦捶阅读 955评论 0 1
  • 冬至,暖洋洋 暖冬暖日暖人心 贺岁,岁月静好 高喊祥顺争胜 传颂友谊永葆年轻 足球赛,赏目赏心 互攻互守燃激情 场...
    3fd25a0a9f73阅读 259评论 0 0
  • 继续看《平凡的世界》,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大段大段地跳过,翻到孙少平和孙少安部分就大致浏览,想知道他们俩兄弟的生活...
    阿良儿阅读 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