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整天处在矛盾之中。想要把众筹的链接发到朋友圈,有想写篇文章讲述为什么做这样的事,并引导朋友们来赞助。可是,朋友圈没发,文章也没写。《心理学课》这周在臣服的动力,其中美国培训师罗伯特.迪尔茨讲到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是把创作过程切割成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在梦想家阶段就只管想象,不用管能够实现否;现实主义者时考虑如何实现,但不允许批评;只有到了批评家的阶段才开始批评。
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如果他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长大,有完好的二元、三元关系,这些想象可以自然的呈现在脑海中,也许可能去实施。但很多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学校没有磨平你,社会也会同化你。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要有觉知能力,不要在梦想没成型时就被杀死。
思:达里奥在《原则》里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自己分为我1与我2,在我1制定目标时,不用考虑自己是否能达成,而是考虑是不是你想要的;然后整合资源,寻找可以做成这事的的人,而我2只是资源之一而已。
行:道理都懂。知道不能被情绪劫持,梦想时就想就好,写文章就写就行,但还是不自觉的会被情绪劫持,怎么解?提高元认知能力,相信自己的身体,多理解华特.迪士尼的创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