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人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用三个关键词回答这个问题。

《教父》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结果?答案是思维不同。所以我第一个关键词是思维模型

1.思维模型(认知——知识晶体)

是什么?

思维模型是将知识转化为现存理论和道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用查理芒格的话说:就是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都可以叫做思维模型。

举例:(文化墙)5W2h,5Why分析法等等。

有什么作用?

简洁明了的思维模型,能让我们更快速的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起来的说有三个大得作用

①.帮助我们避免思维误区

常见思维误区:

非黑即白绝对思维:思维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没有折中,例如: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主观臆断情绪推理:没有证据,感觉对方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认定对方是坏人。

以偏概全点状思维:经验主义,碎片化思维,点状思维、考虑问题单维度,抓不住解决问题本质规律,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会模型思维、不会思维建模。例如:身上有刺青的人都不是好人。

思维懒惰宿命论者:懒的思考,喜欢跟风,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②.解决实际问题

简单问题:比如写一篇论文,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模型

复杂问题:涉及多个学科,例比特币(IT,密码学,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心理学、等)、股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投资学、概率学等等)、房价预测等,高手可以组合跨学科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极端复杂问题:比如说教育子女,充满了无数个变量和不确定性,涉及学科非常广泛;顶级高手可以针对问题,组合模型和自创模型去分析解决问题

③.构建思维模型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单纯的拍脑袋决策,转化为理性思考。

从点状思维到模型思维:从单维度的点状思维,转化为多维度的模型思维。 

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框架,打造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如何学习思维模型或者如何形成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①.向高手学习

像诺贝尔奖得主这些世界顶级高手,花了一辈子时间,研发出一个思维模型,只要想学你可以免费得到,只有先学习模仿,然后再创新超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②.刻意练习

知识没有经过折腾就不是自己的,针对每一个思维模型要去研究作者提出这个思维模型的历史背景,基础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数据等,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包治百病,知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非常重要。不然吃错药就很麻烦,不是药不好,而是不对症。用思维模型去分析自己身边的案例或者实际问题,刻意练习,反复思考。

③.联机学习

不断的去和更多跨学科的人交流分享,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思维方法,才能思维升级。

④.学以致用

思维模型的价值在于你使用之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很多问题都是跨学科,需要组合应用,所以要不断的使用,组合验证,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效应。

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提升我们的增强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模型,学习文化墙上的名称,我们可能用搜索。

2.搜商认知的重要来源

小故事:

一个会点石成金的神仙分别问三个人想要什么。

第一个人说,我要很多很多的金子,然后神仙用手指往他面前的石头一点,石头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金子。

第二个人说,我也要很多很多的金子。神仙一样照办。

当神仙问到第三个人时,那个人却说他不要金子,也不要别的,只要神仙那根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

在这个信息日益丰富的时代,使用鼠标点击搜索的那根手指,就是故事里神仙的那根金手指!

是什么?

用来衡量搜索能力高低的指数。反映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搜商的英文是search quotient(简称SQ)本质特征是搜索,例如我们常说的百知谷微解。

搜商出现的意义?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从末如此丰富,每天都会有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怎样从信息的海洋里迅速撷取自己最想要的信息,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能力—— 搜商。

如何提高我们的搜商?

1).增强搜索意识

有搜索意识的人,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时,不是马上开始冥思苦想,或是马上开始埋头苦干,而是会提问自己类似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是什么?

②目标是什么?

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知识和技能?

④可以从哪里获得解决问题的资源?

2).提高搜索技能

学习搜索知识和技巧。掌握搜索的最前沿知识和趋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你的搜索知识水平。

3).积极进行搜索实践

充分利用搜索工具,不断积累搜索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提高搜索境界和商数。

4).借助和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

如百度和谷歌、百度学术搜索、谷歌学术搜索等,提高搜索效率。

搜商是我们获取思维模型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懂得了搜商,我们的思维模型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吗?显然不是,我们还需要做到认知与实践的结合,所以第三个关键词是知行合一。

3.知行合一

是什么?

知行合一,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重要思想之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如何理解?

——在《传习录》中是这样解释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的本意是,把“知”和“行”合在一起,由两件事变成一件事。他反复的强调,“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用他的话说:知而未行是未知,行而未知是“枉行”。哪里有什么“知而未行”和“行而未知”呢?要么就是“未知未行”,要么就是“行而且知”、真知真行。

如何做到?

1).先行动起来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知道问题所在,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前进。

2).注意循序渐进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3).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4).笃行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总结:

思维模型是属于认知层面,搜商属于方法论层面,知行合一是认知与实践结合的层面,只有做到认知和方法论的同步提升,同时做好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如此我们才能变得不可被超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