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老师布置了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难易指数貌似和我比较匹配,于是决定接受挑战,测试一下我的学习力和领悟力能达到什么级别,因此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学习和训练。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大家跟着新年祝福的小视频试一试,练习几次之后,就能跟上节奏把15个动作没有任何错误地做出来?
我练习的过程大致分了三个步骤:
一、找规律,学手势:看视频,模仿动作,嘴里数着同一动作的次数:左滑3下;下滑4下,再左滑4下,冲着屏幕握拳1次,背对屏幕伸开手1次,冲着自己握拳1次,比心1次。找到规律后,开始模仿动作。刚开始模仿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画中人的手部动作中,听不到背景音乐,也看不到祝福语,先保证手部动作的次数是对的,边做,边嘴里念叨着“左滑,1、2、3;下滑4、5、6、7;左滑,8、9、10、11,拳、掌、拳,比心”,刚开始换动作时,都要慢半拍,尤其是最后几个不同动作时,手忙脚乱,完全没有章法,一顿乱换,感觉小视频播放的速度太快,眼睛不够用的,而且滑动时,手指和胳膊僵硬,没有美感,像在挥舞着一根大木棒。只学会动作,至少重复了10遍。
二、听音乐,卡节奏。动作熟练到不假思索就能挥舞出来后,开始配合音乐节奏,先是手部和腕部的“木头感”消失,不再觉得视频播放的节奏快,随着动作越来越娴熟,开始关注到画面,且能边做动作边跟着音乐节奏哼唱了。整个过程下来,差不多磨合了10遍。
三.做动作,念祝福。熟练地卡着节奏做出动作时,我突然发现,那些祝福语从我眼前飞过时,虽然每一字我都认识,但我“熟视无睹”,根本没有在心里琢磨过它说的啥。于是,我开始尝试做动作的同时,大声把这些祝福语读出来。刚开始念时,我发现,手部动作又开始僵硬起来,而且有几次,明显乱了节奏。于是,我先暂停了配合手部动作,先练习祝福语,直到祝福语飞过时,我不假思索地读出时,手部动作才又开始能卡上节拍。这几个动作的配合大约又经过了10几遍练习。
练到最后,不仅能够看着画面,嘴里念念有词,轻松惬意地做着动作,还能腾出心思来欣赏那一只只 “动作不一,长相不一,或胖或瘦、或老或少,呆萌可爱”的小兔子了,而且因为发现好多兔子都带着眼镜,又挨个数了数,竟然发现戴眼镜的兔子达到了12只,其中10只戴的是红色边框的眼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细节。
要戴着“心理学的眼镜”去学习,老师的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看似简单的一个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意识”和“注意”两个概念的理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刚开始练习时,对于背景音乐和祝福语的画面,我是完全忽视的。这是因为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可以有选择地注意,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某些对象而避开某些对象,以适用感觉通道的容量。意识的这种调节作用,可以使我们的心理活动得以集中、有效。
“选择就是放弃” ,当我关注动画中的手部动作时,背景音乐和祝福语的画面被我“放弃”了,这样更能将注意力聚焦在选择的任务上,保持 “注意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等我学会了手部动作后,再根据任务的变化,将注意力转移到“配合音乐节奏”和“读出祝福语”等新任务上,直至最后把几个任务合成,完成“注意的分配”。整个训练过程,诠释了“注意分配”的条件之一就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没有不假思索的熟练的手部动作,想要“”做着动作、卡着音乐节奏、读出祝福语”,根本不可能。整个流程下来,我大约反复训练了至少50遍,如果想要做着动作、合着音乐,不卡壳地背诵出来,至少还要训练上20遍。
这个结果,和同修相比,领悟力和学习力指数要居于下等水平了。最终,能够完成作业,胜在了排除干扰(期间屡被老公和孩子打断)、不断练习上。看来,“笨鸟”不但要先飞,还要勤飞、多飞、插空飞。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验完老师布置的一个小小的作业,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上面那句话,也经常回味老师说的那句话“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想要干成一件事,离不开“实践+时间”,要时刻保持“自知”,要不停学习。今天的作业,对我而言,既是一个训练,也是一个启发。感谢老师让我爱上了心理学,觉得学的“有趣”,学的“有用”,并愿意为之持续学习。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3,皆得所愿!”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励志的新年祝福。
新年新气象,愿拿来与老师和同修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