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神2》我的一些想法

承载所有人期望的《封神2》上映,看完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好想趁热打铁再看一次。

但是随着影片上映,骂声开始越来越大,导致我都不敢跟朋友推荐这部电影了,怕转头他们来骂我。但是我对这部影片还是有很高的评价的。

1、《诗经》传唱,风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影片里面的插曲,有的是引用《诗经》,有的是经过二次改编。当歌曲唱响的时候,作为观影人,一下子就将我带到了那个年代。歌声悠扬,景色优美。我最喜欢的就是女将军渡河的片段,广角的镜头,一半开阔天空,一半涛涛江水,一行人伴着音乐缓缓走到江水中央。风景的缓缓推进,情节出现变动,开始了战斗的场面。

篝火晚会上面的《乐土》,我认为可以称作古代版《我和我的祖国》。百姓聚集在一起,“适此乐土,我居我处……”歌声充满力量。百姓在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退缩,坚决守卫自己的领土。篝火下,百姓手拉着手,歌唱自己热爱的土地。

我最爱的以上两个片段,成了网络上被吐槽最多的地方。多数人觉得篝火这一段完全可以删除,加上其他的紧张战争场面。但是我认为,战争的惨烈,很多时候都是要通过对比才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反而是全程紧张的战斗,才会让人审美疲劳。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欣赏不同,对于我来说,长时间的战争、紧张的场面,会让我觉得非常累,感觉这个电影除了打来打去,肾上腺飙升,没有任何其他传达的信息了。反而是这样张弛有度的电影,才会更让人回味。

2、姬发和邓婵玉两个人物的塑造。

大家争论更多的是两个人的感情线,大部分觉得是爱情。我觉得即便是爱情,也没关系,同样优秀的人,一起为了国家战斗暗生情愫也很正常。两个人都不是坏人,只不过在不同的阵营,但是爱国爱民,不伤无辜的心是一致的。如果真是爱情,它也依旧值得传颂。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亲情友情,是难遇的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乱世相遇,虽然一开始存在分歧,但是在看清殷寿真面目后,愿意联手一同对抗殷商大军。这位女将军完全不输风采和气度。

3、姬发在杀闻太师的犹豫不决。

西岐就要被屠城了,但是他听到所有喝到符水的人都会死,那一刻他刺向闻太师眼睛的剑犹豫了。网络上很多人都说这一段不该犹豫,就应该直接刺入,弱化了姬发西岐之主的形象。

但是对于这一段,我有些不同的看法,姬发经历过苏全孝一家被杀,冀州被屠城,他作为战争的参与者,回顾过去,再看看曾经的兄弟屠戮自己的百姓,我相信,他最大的希望是不费一兵一卒,来结束战争。

天下共主,不是随便屠戮的人,姬发做过“侵略者”,也同样作为“保卫者”,他深知战争带来的灾害,他不想伤害任何人,即使在最后,他也心存幻想,希望闻太师能主动收手,结束这一切。

我觉得真是这一段,让姬发这个人物更加饱满。在没有成为天下共主前,一个少年的成长裂变。

即便《封神》恶评如潮,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质感也远超现在的大部分电影,而且作为认真讲述中国故事的第一人,我认为导演是成功的。

也希望大家不要被恶评吓怕,辩证的去看待这部电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