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前,总感觉这篇课文没什么好教的。有老师说,这是一篇演讲稿,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行了。一句话点醒迷茫的我,对“读”!可这一读不当紧,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到了不少文字背后的奥秘。
就拿第二段来说吧:“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从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段话不长,但越读越有味道。
我先找一个同学,要求读准确。这个同学读得准确又流利。我觉得同学们应该读通了,我就引导同学读出感情。可同学们不但没有读出感情,反而有个别同学读错字、漏字了。我想可能是我心急了,慢下来,另辟蹊径。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话一共有几个“每一”?这个问题不看书,凭着记忆来说。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同学们都喜欢挑战。他们不禁喃喃地回忆起课文来,还一边说一边伸着手指头做记录。“六个”反应快的同学脱口而出。我出示课文,一数,对六个。“这几个句子除了都以“每一”开头外,还有什么样同的地方?同学们再读这几句话,认真地思考着问题。
孙志源:老师,这几句话中都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
师:你来读一读。
孙:每一 处 沙滩,每一 片 耕地……
师:对这叫量词,“每一”后面都是量词?
这一下同学们脑洞大开。
梁智浩:前四个短句,量词后面都是名词,“沙滩、耕地、山脉……
范静文:前四个短句,字数也一样。
师:对,像这样的句子,句型一样,字数一样,对着的词词性也一样,叫做对仗。对仗读起来,整齐,顺畅,朗朗上口。咱们一起读一下。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关博艺:我发现前四个“每一”的句式和后面两个“每一”的句式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再读,思考。
王湘翔:后两句中间比前面多了一个形容词,如“闪闪发光的、嗡嗡鸣叫的”?
关博艺: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前面几句没有加形容词?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没有加,能不能加?
生:能
师:那咱们加加试试?
生:经过讨论,最终改成了“每一处熠熠生辉的沙滩,每一片一望无垠的耕地,每一座曲折蜿蜒的山脉,每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
师:咱们一起联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
生:不好。句子太长。与后面的三个字不对应。读着不顺。
张凌皓:加上之后,与后面的句子一样,读起来没什么变化。
(独特而让人惊喜的发现)
师:前面四句,句式一样,后面两句,句式一样,对仗中有变化。这几句话不但文字美,表达的风景美,读起来还有一种韵律美,音乐美。再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咱们不看书看能不能,背出来。
生:试背。会背。
就这样,我带看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体会文字的美,对仗的美,音韵的美。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在读中积累语文,在积累中品味、运用语言,这种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