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出去,老百姓简直都找不到词语来称颂他了。”
[解读]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 (dǎn)父的长子。
三:多次的意思。
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泰伯三让天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著名佳话, 展现了泰伯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生下儿子姬昌(即周文王)。姬昌从小聪明异常,相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深得古公亶父的宠爱。古公亶父有意将周家的天下传给姬昌,但按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就使得姬昌难以继承。古公亶父既不愿,又为无法传位姬昌而整日忧闷。
泰伯和仲雍知晓父亲的心事,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 在父亲生病时假托下山采药,从岐山出走,来到西面的吴山(今宝鸡县、陇县交界的新街镇的吴山), 这便是“太伯、仲雍奔吴" 的开始。吴山又称吴岳, 在古代很有名,这里一直是狩猎民族吴(虞)的居住地 。
此后,季历被改立为太子。 不久,古公亶父因病去世, 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季历将王位归还给泰伯。
泰伯、 仲雍得知父亲病故消息后赶回奔丧,极尽孝道。季历依照父亲遗命,定要把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后来,泰伯见几次避让都不行,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和西的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吴山出发,一路向东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口处的江苏无锡梅里。
泰伯奔梅里后,季历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成就了大周王室的干秋霸业。 泰伯、仲雍来到梅里后, 与当地人融为一体,共同开发江南,使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梅里地区逐渐变得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他们也被当地人民推举为部族首领。
后来,泰伯在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句吴国发展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句吴国建立后,泰伯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没有留下后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泰伯去世后,仲雍成为句吴国传代始祖。
大约在公元前1193年,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季历的儿子“昌”要泰伯回中原继位,泰伯再次让位于“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这便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第三让。
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至德精神,备受后人推崇和赞誉。孔子称赞他“可谓至德也矣”,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
为了纪念泰伯三让的高风亮节,在泰伯的家乡陕西岐山以及他奔吴所在地无锡梅里等地都修有泰伯庙,泰伯庙也被称为“让王庙”,泰伯殿则被称为“让王殿”。
谦让是一种美德,自然界崇尚的是竞争,只有文明的人才懂得谦让。谦让很不容易,能够让三次就更难,泰伯三让性质和尧舜禹的禅让差不多,都是以天下为念,而不是考虑自己的私利。这样的品质实属难得。
[读后启示]
让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更展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然而,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还包括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懂得让人,可以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关系。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如果能够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让一步,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还能锻炼自己的心胸和气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