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真实所以悲伤的没落传统

《寻找手艺》

导演:张景

类型:记录

上映:2017年1月14日

这是一部一开始被电视台拒播的纪录片,原因很简单,它“不专业”,太过“粗糙”,但我觉得“真实”这个词更适合些。

这部纪录片是在b站上走红的,我也是无意中发现。拍摄团队除了导演还算靠谱,其他人员都是百分百的门外汉,可以说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粗糙拍摄让这部片子停在了电视台门外。片子从头到尾穿帮镜头不断,然而就是从这些错乱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位艰苦的手艺人对待手中刀具工艺的真诚,他们做的不是手艺,是生命的艺术。时刻左右着当代人生活的“权”和“钱”距离他们太遥远。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手艺人的背后不与人知的心酸,不出意外这里面的大部分手艺都将随时间消逝,不再出现。看到他们孤独的身影,我不禁有些沉思:我们的传统艺术真的就该这样消失殆尽吗?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一道传统能流传上千年自然有它的优秀之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否定。

买买提日木和他的英吉沙小刀

我比较喜欢导演手记里的一句话,传统手艺作品诞生后,是生命的延续,现代产品诞生以后,慢慢走向死亡。一个趋向生,一个趋向死。手艺作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精致,它随着我们成长,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加珍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叫文化的积淀,只是这些承载着国家的温度的东西如今已濒临殆尽,这就是现实。

我们国家的科技与教育水平明显是不对等的,教育产生脱节的后果就是我们正在丢失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主导方向已经产生了偏差。西方文化虽好,但这种东西“偷不来”,挪到我们的地盘只是一颗无根木,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

回到这部影片上,导演跑遍了23个省,寻访199位手艺人,最终记录了144项传统手艺,在我看来这确实有些贪多嚼不烂,毕竟里面的每项手艺都是需要长时间精雕细琢慢入佳境的。当然,导演的目的达到了,记录,然后被我们看到。我们看到了,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根,正在腐烂的根,我们也确实该反省,近些年崇外已成了一股经久不散的流行风,并非歧视,只是盲目追风确实不值得,传统并非不优秀,只是你看到的并非真正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很低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优秀文化,就如这部影片,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手艺,即便只是简单的生活点滴记录,我们依旧被感动到。每一件手工艺品里蕴藏着的是手艺人对生活的赤诚,这是一种态度,这是现代文明里我们所找寻不到的东西。其实经历了上千年的打磨雕琢,传统文化已经发展的足够成熟,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纵然要去掉一些与之相冲的文化糟粕,其所留的精华也优秀西方太多,我们却是视而不见。影片里有一位新疆老人,他会弹唱各种乐器,非常精通,堪称“生活的音乐家”,只是少了一层媒体“装饰”而已便被忽略到那般程度,什么时候我们的眼光如此短浅不堪?老人他会做乐器巴拉曼,这件乐器已经快要消失,他也会吹,因为巴拉曼要会吹才能做的出来,但也只仅限于此,他的儿子外出打工,并没有学习他的手艺,这也是大部分手艺人正在面临的困境——无人传承;而一小部分保留的较好,就如麦宿的宗萨寺,藏族文化大都完好留存了下来。

宗萨寺的洛特彭措老人

这只是传统的一小部分,它是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的缩影。我们不反对“崇外”,外来文化很多同样很优秀,但我们的文化重心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要轻易去否定,在你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之前,所有的所有都只是一层表象,传统不意味着守旧,它也需要与时俱进,这需要我们有耐心去慢慢雕琢。

我一直觉得学习传统更像是一种“完善”,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耐心,学会执着,学会包容,学会善良,学会对生命的真诚,这不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么。原来不知不觉间这些都已经包含在了里面,我们却难得发现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加入预备群两天,已经感觉到和其他人深深的差距,不管自己能不能进入猫群,都要认证对待这个事情,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0...
    张一二的一二阅读 890评论 0 1
  • 因为别人是自己在乎的人啊。。。罢了(¯.¯)
    团子的安阅读 825评论 0 1
  • 今天是周一,也是一个星期新的开始。在这一个新的开始的开始,军训的我们要有新的开始,要有新的状态来面对每一天的军训,...
    哈木子阅读 1,410评论 0 0
  •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滚滚奔流前行,其中同样也隐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篇章故事。以明史为背景,以明史背后隐藏着的宫廷谜团为线...
    d7c76e6bbae0阅读 3,1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