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们沿着水门西侧的长城上山,那山不高,是其后更为雄伟高山前的一座小丘。
同同和波很快就找到了登山的乐趣,长城两侧的杂木林里生长着许多山楂树,那时正是山楂成熟的时节,一嘟噜一嘟噜的山楂果,诱人地挂在枝头,过往的游人只恨自己的手臂不够长。
我们随着山势爬向高处,回望山谷中的九联水门渐渐成了微缩景观,宽阔的九江河也渐渐变成了一条宽面,那个山谷也渐渐成为了一个沙盘,城关的格局,也渐渐地一目了然了。
我指着那如线的河流,问波和同同,知道城关下的河道里有什么吗?同同说有鱼和水草,波说有烂泥。我说你们说得或许哪条河里都有,但这个关口叫做一片石。
同同问,什么是一片石,我说,就是在水关的河道底下,铺了一层条石地板。那些都是统一尺寸的大条石,条石间由熔化的铁汁灌注成型的燕尾榫连接。当然水关河道铺石,也是用来防洪的,但耗费如此巨资加固河床,无非也是为了保护河上的城关。而这,也是这里之所以得名一片石关的原因所在。
400年前,号称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一片石之战,就在这里打响的。
不过站在高处俯瞰山谷的一片石关,却又觉得它的格局小了一些。这是个山间小盆地的出口,与城防体系非常完善的山海关相比,这里只能说是一个设施非常简单的关隘。甚至叫它关都是有些勉为其难的,那里没有关楼,只能算是张家口一样的,长城隘口。那么一片石之战的1644年,决定当时中华命运的三巨头,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真的会聚首到这里一决高下吗?
史籍上,对于山海关之战的描述还是很清晰的,但对于一片石之战却又语焉不详。我想关于山海关之战可以等我们到山海关后,再对它做认真的分析。网上炒作一片石之战的很多,有许多网文用一片石之战来假代山海关之战,我不知道他们因何这么说,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我到九门口之前,看得这样的网文多了,却也觉得一片石之战很重要,你去想一个小地方搅动了大历史,就如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就如面临奥斯曼人强攻时,君士坦丁堡城下无人把守的城门。这就像是蝴蝶效应,在小的地方挥一挥翅膀,却造成时代颠覆性的风暴。
只是九门口这个神秘的小地方,它是否真的具有能颠覆时代的力量呢?
04
顺治年间成书的《甲申传信录》中记载,“(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山海城围之数匝……闯虑三桂东遁,出奇兵二万骑,从山海西一片石北出,而东突外城。薄关门,困截之。三桂不能遁”。
这是清朝初年对于一片石之战的记载,当然这里说1644年4月19日发起的山海关之战,更多的说法是4月21日。但不管几日发起的,一片石战役都只能算是山海关之战的辅助战役,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李自成兵败一片石”,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战役其间,都不可能来到这里。我甚至都怀疑,吴三桂在防御山海关时,还会拨出重兵来守卫这里?面临李自成的重兵压城,已经向多尔衮请求援兵的吴三桂,他保卫这里的意义何在?难道他还有沿长城北逃的打算吗?
而一片石关,似乎对于李自成倒是很重要的,因而他在发动山海关战役之初,便派唐通率部两万余人攻打这里,为什么?因为他也曾担心吴三桂与清军勾结。大家要知道,山海关不似一般的孤城,它是长城上的一个关城,包围山海关,首先要跨越长城。
李自成攻打山海关的首日战报,坏消息是山海关外围的西罗城和北翼城都没能拿下,好消息就是唐通部攻下了一片石关。虽也有说法,说21日夜一片石大顺军在关外遭到了清军打击。但从21日白天就有大顺军对山海关东侧的东罗城发起了进攻,和22晨吴三桂去往城东清军大营是突破大顺军包围来看,突破一片石关的大顺军唐通部应该是支援到了山海关的东部,并对那个关城完成了李自成设想的包围。而这就是站在李自成的角度,一片石之战对于山海关战役的支援所在。
而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唐通部突破一片石自也要经历一番攻城血战的,但相对于吴三桂重点防御的西罗城和北翼城来讲,这里的防御等级就要低太多了。因而我们也不应过于夸张,历史上的一片石之战,即便对这个战役来讲,那也是大顺军的胜仗,而非败绩。
至于21日夜,大顺军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打击,我想,那不过是一片石外围的部分大顺守军而已。首先,绝大部分唐通部大顺军应在21日白天就南下攻打山海关东侧去了,其次,21日夜吴三桂还没有彻底投降清军,清军应还在观望中,不可能与唐通部有太大冲突。
终归,唐通通过一片石鏖战拿下了一片石关。但历史很可惜,大顺军完成对山海关的包围,没有帮助李自成拿下吴三桂,反而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吴三桂彻底倒向了多尔衮。
而历史就在这个看似很有利于李自成大顺军的战争结点上,转弯了。
05
九门口长城景区,还有个大杀器,是明长城隧道,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大将军徐达奉旨修建九门口长城后,又根据九门口所在的山形地势,设计挖掘了一条跨越长城的一千余米山中暗道。景区宣传,当年清军就是通过这条暗道,击败唐通大顺守军入关的。
当然,既是秘密就得另外付费。我来这里更感兴趣的是长城,对于暗道和另外付费,就敬而远之了。景区宣传多说是,清军是从此地暗道入关的,这点就姑且一听吧。
前边说过,山海关战役期间,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都不可能来到一片石关的,喜欢来到一片石的,或许也只是一些向我一样喜欢较真历史的爱好者。至于清军会不会走暗道入关,我想,吴三桂未降之前,清军未必敢走;而吴三桂投降之后,清军没必要走。
历史的逻辑,就这么简单,然而还原历史话语的真实就不那么简单了。
你相信尼斯湖和长白山天池有史前怪兽吗?有点科普常识的人,或许都不会信的,但这个“怪兽”已经成了当地热销的强劲助推剂,你还能去揭破这个自然之迷吗?因而,总看到一些《走近科学》之类的节目,似乎要带你以科考的视角去探秘,但最终的科考成果又往往不了了之。
如此以自然解密为看点的科普节目,倒更像是当地旅游的推介了。
旅行的好玩之处就在于,你到过了,就能看到一种真实。当然,我们去到那里时,又何尝不是受到一种蛊惑而来呢。你认为重要的,或许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但你因此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在这里思考,而后又因这里写下文字,这何尝不是你与这里另一种缘分呢。
如今,经过对山海关之战的思考后,我就在想,随唐通从一片石出关的那两万战士,他们最终的命运会是如何?
在吴三桂降清前,他们令吴三桂绝望;
那么,在吴三桂降清后呢?他们何曾不面对清军而绝望呢?
接上篇: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世界遗产名录》专题推荐:
1987年,长城,文化遗产
1987年,明清皇宫,文化遗产
1987年,秦始皇陵,文化遗产
1987年,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1987年,黄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2年,九寨沟,自然遗产
1994年,曲阜三孔,文化遗产
1996年,庐山,文化景观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文化遗产
1999年,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
2000年,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
2001年,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2004年,高句丽王城及王陵,文化遗产
2006年,安阳殷墟,文化遗产
2008年,三清山,自然遗产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文化遗产
2012年,元上都遗址,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2014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2024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