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终点:归属感

上周的文章在关系里受苦,多是因为分不清「这是谁的事」里,聊到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简单回顾一下。

课题分离指的是:分清楚一件事到底是谁的事。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在人际关系里受苦。

分辨的方法是:这个选择的最终结果由谁承担,这件事就是谁的事。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提出这一观点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同时也提出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归属感,也就是类似社会共同体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正是靠着集体采猎、集体对抗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才得以存活下来,并且繁衍后代。

那些靠自己单打独斗的远古人类,早已被周围的恶劣环境淘汰,他们的后代不可能被延续下来。

而靠着集体的力量活下来的人类,通过代代进化,到了现代,抱团取暖已经扎根在人类的基因里变成了本能。

所以,归属感仍然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抗想要被团体认可的本能。

那么,作为个体,我们怎么才能建立起阿德勒所谓的社会共同体的感觉?

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死抠三个因素,再让它们之间以某种逻辑联系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了。

接下来,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建立个人归属感的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

而关于它们和工作本质的联系,在最后一个要素的阐述中,你可以看到。

这三个要素分别是: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意味着,如果把「我」看作一件物品:

既允许它有被阳光照射的一面,也接受它的阴影部分;

既允许它有弧面,也接受它的棱角;

既允许它有红色的部分,也接受它有灰色的部分;

......

因为,正是阳面和阴影、弧面和棱角、红色和灰色,才组成了眼前这个完整的、真实的「我」。

我们对自己,不能只允许看见好的一面,更需要接受有残缺的那些面。自我接纳,实际上就是:

在绝大多数时候追求做到90分,同时,欣然接受某些时候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60分的那个自己。

见得自己的好,也容得下自己的不好,对自己身上的瑕疵宽容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自我接纳」还意味着:不去关注不能改变的,去关注能改变的。总是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在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上,得不偿失。

举些例子。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地,如果你不喜欢它,可以创造条件让自己离开它;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比例(不讨论医美),如果你对它们感到不满意,可以通过化妆和穿搭来修饰;

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如果你因此四处碰壁,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它;

......

正如尼布尔的祈祷文写的那样: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说的是:相信他人,并且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人。

这非常难做到,因为通常我们想要无条件信任别人的时候,这些想法总是第一时间冒出来:

我会不会吃亏?

他会不会背叛我?

我受到伤害怎么办?

......

这里牵涉到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课题分离」,别人会怎么对待我们的信任,是他的事,我们要不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我们的事。

当然,极其有可能,我们信任了别人,但这份我们鼓足勇气给出的信任,最终还是被辜负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以点概面,对将来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不再信任。

就像如果你被爱情狠狠伤过,难道就不再相信爱情了吗?无论你有没有被它伤害过,它都一直存在呀。

更好的做法,仍然是第一时间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因为如果不跨过心里的这道坎,我们就永远无法与别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更别说最终进到共同体里面找到归属感了。

--对谁都首先怀疑、充满敌意,怎么和对方乃至更多的社会成员变成共同体呢?

一周前,后浪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因为在网上看到我推荐过一本书,他刚好负责那本书,于是找到我,希望一起做一次抽奖送书的活动。

具体做法是:我以「霖小姐慢半拍」的名义,在平台用官方认可的抽奖方式,抽出3个粉丝各送一本书,我需要在抽奖说明的文案里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写一些读后感,再配上几张他给我的书的图片。

开奖后我把中奖人员的信息给他,他负责寄书。

我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两天后交稿,一次过,于是就把抽奖内容发出去了,一个一起做自媒体的小伙伴看见后,私聊我,问我以前有没有和这位编辑合作过。

原来这位小伙伴之前也做过几次抽奖送书的活动,其中一次,被一个自称是出版社编辑的人骗了,最后中奖的人来找这位小伙伴要书。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设定的开奖时间还没到,也就是说,如果最后对方拿到获奖人的信息但最终没有寄书的话,我只有两个选择:

「霖小姐慢半拍」背上骗子的称号;

我自己花钱买书寄给中奖的人。

结果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我第一时间没有怀疑,选择相信他,站在建立社会共同体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更好的做法。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件事的结果最不济我就是损失一点买书的钱,有人被骗感情,或者被一把骗得倾家荡产也可以吗?就为了一点归属感?

当然不可以!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决策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的,但是,不愿承担一丁点风险,又想拥有归属感,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在这两件事上寻找平衡。

他者贡献

我个人认为它在三要素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者贡献」说的是:我的存在,能对别人产生什么贡献(价值)?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百无聊赖、做的事情好像没什么意义?是不是不知道做这件事有什么用的时候?

再进一步,其实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能提供给谁什么样的价值,为什么?因为没有谁明确地给你反馈说:你做的这件事,对我(公司)很有用,你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这种情况下,我们容易找不到意义感,遇到这种情况,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每做一件事,都去寻找受益方,可以这样去找:

我正在做的这件事,它有......的作用,它对......起到了这个作用。像这样去找到那个受益方,不用去跟对方印证,只要自己单方面去找。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他人提供我们自己的价值,赚钱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要素而已。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我们可能一直忽略了的结论:

如果你不知道工作的本质其实是为他人提供自己的价值,或者不清楚自己能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那你几乎不可能对眼前这份工作感到满意。

因为这样你可能就不会想到:我工作可以为别人提供价值,我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所以,更多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些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前面说过,这三个要素之间通过某种联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我们找到归属感,这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其实是这样的:

接受了真实的自我(自我接纳)才能不怕被人背叛,无条件地信任别人(他者信赖),继而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这样就能做到为他人付出(他者贡献),同时,又因为对别人做贡献使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进而更加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

这就是建立共同体三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们在寻找归属感这条路上,有「他者贡献」这颗星作为指引,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并且不会迷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年1月9日客户部陆海工作成为日志: 晨会后周例会,唐总为我们重新回顾了一下董事长关于龙瑞2018管理...
    记忆的倒影阅读 968评论 0 0
  • 她 她坐在我的对面,看起来那么端庄。 坦白的说,她非常普通。穿着大方朴素,未施粉黛的脸上没什么光泽,看起来有些憔悴...
    清风明月7773阅读 2,958评论 1 5
  • 昨晚看了我们学院的毕业晚会,不舍的情绪蔓延了即将大三的我们的内心。但面对毕业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
    毛瑷阅读 3,964评论 0 0
  • 记得友人开玩笑说,爱吃的女孩子,运气不会太差。深以为然。 只不过吃货也是分三六九等罢。自作聪明地认为,最下等的吃货...
    Cherry好姑娘阅读 6,641评论 1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