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无数双手共同托起一片星辰。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若想点亮学生的未来,不仅需要自身的智慧与热情,更需凝聚身边每一份教育者的光芒。然而,如何让同事从“陌路人”变为“同行者”?这既是一场关于沟通的艺术,更是一场对教育初心的叩问。
同事之间应秉持合作互助的精神,携手成为教育征程中的同行者。若在背后搞分裂、陷入人际斗争,班级学生必将深受其害,学习成绩也难以提升,毕竟心不往一处想,力便难往一处使。那么,班主任如何将同事转变为合作型的同路人?
首要的便是当面欣赏、背后赞美,且务必是真诚的正面评价。我们既要在当面毫不吝啬地表达欣赏,也应在背后给予由衷的赞美,切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有失人品,实不可取。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当面欣赏时,要基于事实,真诚地向同事表达钦佩之情。若夸赞失实,就如同抱错大腿般尴尬,不是吗?
例如,对于像某老师这类凭借资历本可安享其成的资深教师,他们经验丰富、脚踏实地,我们可这样表达欣赏:“您本可凭借资历轻松度日,却始终脚踏实地,深耕教育,着实令人敬佩。”年轻教师对中老年教师,不妨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再如,某位老师本可按部就班直至退休,却比年轻教师更为积极进取,我们可以说:“您本可安稳地吃老本到退休,却比年轻老师还充满干劲,我定要向您学习。”像某老师这样临近退休仍积极投入工作的老师,若能得到同事如此真诚的欣赏,定会更有动力。原本三步才能迈上的台阶,或许两步就能轻松跨越。可见,无论年纪大小,人都渴望被欣赏。
某老师每日最早到校、最晚离校,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这种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若班主任能对其表达欣赏,科任定会更乐意协助班主任解决一些教学和管理中的后顾之忧。然而,班主任不仅未表达欣赏,反而满腹牢骚,这正是缺乏沟通技巧的表现。
某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对于那些关爱学生、富有耐心的老师,我们应毫不吝啬当面的欣赏。当面欣赏之后,还需在背后给予赞美。当然,我所列举的只是一些示例,更多的表达方式有待老师们自行发掘。背后赞美该如何措辞呢?比如可以说:“某老师毕业于知名院校,知识渊博,专业精神令人赞叹。”在与他人交流时,可以这样提及自己的同事:“他能力出众,我对他十分钦佩。”
若这样评价同事则不可取:“某老师虽毕业于名校,知识渊博、专业精深,但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此言论,不仅难以让同事成为同路人,反而可能使其渐行渐远,甚至成为对立面,这显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背后一定要给予赞美,例如“某老师年轻有为、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卓越,我若能有他一半的能力便心满意足了”,尤其对于文科老师、擅长组织活动且与学生关系融洽的老师,我们都可在背后如此赞美。又如“某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方法得当,对知识点和考点的把握精准无误,能有他加入我们班级,实乃幸事”,对于资深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我们应在背后给予肯定。还有“某老师对学生关怀入微,课堂纪律管理出色,有他在,我倍感安心”,对于那些能独当一面、气场强大、善于管理课堂的老师,我们要毫不吝啬欣赏之情。
若能做到当面欣赏、背后赞美,定能无往不利。我坚信,身边的同事定会对你心生好感,进而乐于与你合作,齐心协力,这不正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吗?
第二,保障纪律,扫除障碍。科任老师通常需教授多个班级,授课任务繁重,作业批改量大,与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有的老师可能要为四个班级授课,每班五十人,共计两百名学生。由此可见,他们与学生的交集有限,每日上完课还需在办公室忙于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他们与学生的感情自然比不上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深厚。倘若这位老师并非个性强势、气场强大且威望颇高,那么课堂纪律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许多老师抱怨难以管理课堂纪律,其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感情不够深厚,自身个性不够突出,气场不够强大,加之班级学生可能较为调皮,故而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压力巨大,进而产生诸多抱怨,抱怨学生、抱怨家长,甚至抱怨与之搭档的老师,如此一来,事情便难以顺利推进,大家也会离心离德。
此时,班主任最佳的做法是保持沉默,迅速制定课堂管理章程。例如,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课堂管理规则,如我班上的这五条:不闲聊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阅读与课堂无关的书籍,不玩与课堂无关的游戏,不想与课堂无关的心事。明确这些制度后,还需对课堂管理者进行培训,确保科任老师的课堂纪律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如此,科任老师授课时便能心情舒畅,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自然会有所上升。
在制定课堂管理章程时,班主任务必向学生表明态度:“在我的课堂上,若你违反纪律,我会就事论事,公正处理。若你在科任老师的课堂上捣乱,我可能就是对人不对事,因为你伤害了我的搭档,让其他同学的老师生气,我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便能轻易赢得同事的认可。赢得了同事的心,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他们的力量便能为我们所用,成为教育道路上的同行者。
第三,实现专业知识成果共享。例如,科任老师要外出参加教研会,需与班主任换课,这没问题。若遇到困难,班主任应积极协调,全力帮忙解决。无论有多不便,班主任都应坚定地表示:“放心把事情交给我。”摒弃孤立他人的想法,展现出担当和气魄,科任老师定会倍感欣慰。若科任老师要上公开课,班主任应第一时间到教室为学生做思想工作:“同学们,X老师要上公开课,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关乎老师的教学能力,还关乎你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我这个班主任的带班能力。所以,大家一定要精神饱满。现在,把教室卫生打扫干净,桌椅摆放整齐,桌面收拾整洁。”经过一番思想动员,学生在公开课上的表现定会优于平时,老师也会对班主任心怀感激。瞧,我们又赢得了人心。若科任老师要外出参加赛课,班主任可以协助其磨课。或许有些班主任会说:“我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帮他磨课,况且我所教的学科与他不同,对他的教学内容并不了解。”实际上,并不要求你精通他的学科内容,只需展现出关心的态度即可。偶尔去听他的课,从教学语言、教态、口头表达、肢体动作、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室不同角落学生的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议,这便是磨课。
教育的长河奔流不息,班主任与同事的每一次真诚对话、每一次携手并肩,都在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生机。当欣赏化作桥梁、协作成为信仰,教育的意义便超越了课堂与书本,成为一场心灵的共振。正如参天大树始于根脉相连,教育的丰硕果实,终将绽放在那些愿意彼此照亮、共同耕耘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