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是错误的吗?

“木桶原理”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工作后又听领导讲。就是一只木桶,它能够装多少水,不是由木板最长的一块决定的,而是由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决定的。所以我们要补短板。

木桶的原理从简单字面的理解好像没什么错,很有道理,在我的认知中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对不对,我们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会认为老师和领导讲的一定是对的。

但是一旦引入到我们的管理中,如果你不自己独立思考,这个概念也许一直是误读的。

以下在得到有三个课程提到了木桶理论,短板理论是错误的,但每个人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 引用宁向东清华管理学课程—业绩规划

这个所谓的“短板定理”,很长时间是被误读的。短板定理成立的前提,是组织成员处于一种紧密合作的互补关系。只要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相依的互补关系,这个所谓的“短板定理”就不成立了。
我觉得,在做业绩规划的时候,首先适用的,是长板定理。就是“强者的能力和业绩,决定了组织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短板定理的价值就要退而求其次。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你确立了用高手来定位的业绩目标之后,要努力把那些会妨碍高手发挥作用的短板移开,不要让他们成为实现业绩目标的绊脚石。
一个组织的成长,一个组织的水平,不是由组织中的短板决定,而是由组织中的强手来引领。

2. 引用李翔知识内参—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短板

新木桶理论,它说,你要是把木桶倾斜一下,这时候决定盛水量的就不是短板,而是长板了。
盛水量不仅取决于长板,每块板都起作用。恰当的合作,平衡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盛水量。还要注意合理的组合。对斜桶来说,越靠近长板的木板,越需要尽量加长到接近长板的长度;而靠近短板的地方,就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这样盛水量才会最大。

3. 引用刘澜的领导力课程

木桶原理强调的就是补人之短,它之所以很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把我们都教傻了的一个结果。我再强调一下,木桶原理是错的,补人之短是错的。领导者要做的不是补人之短,而是用人之长。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一个人可以全面发展。
第二个思想上的误区,则是认为一个人在薄弱的地方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个人还是在自己擅长的地方,而不是薄弱的地方,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看完以上三位老师关于木桶原理应用的场景不同,也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有一致的观点就是,决定木桶容量的一定不是短板,去补短板却不一定能带来最大的容量。

我想所有的理论和观点都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应用木桶原理。

我们公司经过六年快速发展,做到了国内跨省跨区域最大的清洁能源集中供热企业,我们的市场拓展的能力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过去六年正好是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但现阶段我们发现管理滞后也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

前六年快速扩张的战略规划是对的,但如果不补短板,强化基础管理,练好管理基本功,可能在快速奔跑中跌到再也爬不起来。

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管理的短板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现的制约因素,是要补短板,练基本功,才能助推企业继续高质量发展。

但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体,组织要高效运行,就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他的充分发挥长处,并为他搭配可以补他短处的员工,完美的组合可以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个体来讲,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综合发展固然好,但必须有自己的专长,有一到两项技能是远远超出别人的,这就是你在社会生存的优势。

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学会合作补自己缩短,让自己能保持平衡,哪你的木桶就能装满更多的水。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对于自己这只木桶,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甜蜜区和长板,有时候越学习越焦虑,感觉自己懂的越来越少,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其实焦虑的原因来自于比较有时候我们总会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来比较,专业水平和业余水平不能在一个水平线上比较,这样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

找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让生命真正的绽放精彩和价值。

木桶原理不能一概而论,你是如何运用的呢,欢迎留言和我一起讨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