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
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解:
本章讲虚己无患的道理。
鲁侯图求安全,崇尚先王儒学,市南子说他“除患之术浅”。上章末尾写“人伦之传”多影射儒门礼教和世俗规范。按理说,儒学是“普世法则”,有一定的公认性。但现世人心复杂,有公认也有少部分不认。同样是仁义礼智信,儒门和盗跖的理解不一样,动机、行为、结果也不一样。从这些情况看,鲁侯“不免于患”也不难理解。
市南子列举狐豹事例是经过考究的。“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狐豹平时足够隐蔽,足够警觉,足够凝定,自己本身已做到极致,但仍免不了“罔罗机辟之患”。作者将原因归结为“皮”的过错。虎豹的皮是天生的,不由自己决定,所以可称得上“天灾”。虽然下文的比喻并不恰当,但我们依旧从狐豹的例子引申到,充斥智巧、崇尚有用的俗世不关心人的生命状态,一切以“利益”为重。
严格地说,“鲁国独非君之皮”的比喻并不妥当,狐豹的皮不能舍去,而鲁侯只是极不忍心放弃鲁国。不过意思到了。作者给出的“免患”高招是“离开”鲁国,畅游在无人的地方。文本用“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表示“离开”鲁国。此处的“离开”不是让鲁侯离国出走,远走他乡;而是指代一种“虚己”的境界。文中如“无形据”(不据己自傲)“无留居”(不执着己见)“寡君之欲”等都是“虚己”的表现。
“虚己”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虚己”能让人进入无穷无际的“无人”世界。“无人”免除“累”“忧”。文本最后的“虚船来触舟”也很有意思。“虚船”不是别人,正喻指“虚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