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语惊人“猪拱白菜”的衡水少年——张锡峰,大学毕业了,依旧在迷茫的探索中

当年衡水高考生张锡峰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了。

一句话“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惊世骇俗,让大家惊叹农村里的“凤凰男”不仅疯了并且病了。

三年后,2024年6月,张锡峰第一次在凤凰网的采访里解释这句话:“想表达没去过大城市,想去大城市看一看,争一些资源给自己的意思。”

真实的大学生活里,他甚至没有谈过一次正式的恋爱。”

从农村考到名校,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在杭州大城市的高校里,从当初的惊叹,到学业上的迷茫,上课都是英文的PPT,还有坐在电脑前写代码的枯燥,让他感觉迷茫,想换专业又不知道换什么?

看了他当年选专业随大流,从1995年到2021年,农村学子面临的困境没有多少改变。

记得我第一次从村里坐公交车到县城,从县城换乘大巴车到了徐州。

从徐州又乘坐绿皮火车,一夜时间到了天津西站。

从天津西站坐公交车到了大学的门口。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出租车、电车,第一次见到那么高的楼……

从县城到大城市杭州,“奇形怪状的大楼”、“干净的街道”、“复杂的地铁线路”,都让张锡峰感到震撼,“你要知道衡水到现在都还没地铁的”。

一模一样的感觉。

还有城市与县城、小镇及农村的巨大生活差异,在同学的言谈举止中,对课程的兴趣上体现出来。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上计算机课的紧张、局促。

第一次上英语听力,一个单词星都听不懂,耳朵就跟生锈灌铅一样。

下课了,听力题目上还是一片空白,我直接崩溃嚎啕大哭起来,自卑,失落、无助、委屈……

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的年轻听力老师在一旁劝慰我很久。

“假如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计算机。”

张锡峰一边不喜欢计算机写代码的枯燥,一边好像也没有更多好的选择。

当年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

他想应聘产品经理,但实习经历不匹配,投的技术岗,通过考试了,又不想去。

“如果能有这么一个“过来人”,给当时的自己一些建议和指引,“告诉我计算机这个专业的真实的学习强度、同事相处、工作环境是怎么样”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我的大学专业是会计学,四年也没有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做平衡过。

而且生活中,我非常讨厌一分一厘的数字计算,让我想到了父亲做小买卖的记账本。

大学毕业,做了半年出纳,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去销售部,听同事讲各种与客户斗智斗勇的故事,如何谈单,成交。

最后,勇敢转岗销售,也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在同学一个月工资一千元,我就拿上了一个上万甚至几万的奖金。

我很喜欢把好的产品推荐给他人工作了,不仅可以聊天,而且跟客户沟通也长了很多见识,开拓视野,这也坚定了我在工作5年后,去北大继续进修读书的信念。

如果说高考给农村孩子带了什么礼物?

一是改变了命运,二是通过三年如一日的题海中训练出来的“临危不乱”的心态,以及坚决不放弃的信念。

比如英语,我大一第二学期就通过四级考试,大二通过六级,大三就开始背托福的一万个单词,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考了90分,试卷上真没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单词。

不放弃的信念会支持一个人走的更远,主动去努力,去寻找到自己内心的热情。

在衡水张锡峰身上,我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并且深深共鸣他的选择。

周边很多同学选择回老家上班,当老师,进银行,或考公务员……

而他忠于内心的声音,选择留在大城市做自媒体工作,想探索那个潜在的自己。

又一个夏天开始了。

祝福这个来自农村的“土猪”青年拱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走出农村那片田野,不仅仅就是为了一份工作一个职业,拿份工资,而是找到曾经那个迷茫的自己。

既然走了那远的路,还有什么路走不了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