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老家一天两餐,正餐,上午十点左右一餐,下午四点左右一餐,早晨烧米汤配馍馍,晚上汤面条配馍馍。
不过根据我观察应该是四餐,早上下地前,吃个馒头喝点水,晚上再把剩下的汤面热热配馒头,馒头是一天的主食,小时候没菜时配辣酱也是香的,配韭花也不错。爱人常常向我忆苦思甜,我总结哪天我做的饭少了或不太合他口味了,他就会这样说:我们小时候,拿碾子黏辣椒,最后把馒头再碾一下,可香来。哎,可怜的娃,小时候吃一碗酱油,葱花拌饭就香的不得了。我咂舌,哎呀,没有菜,我可是吃不下。
人家喝水配馒头随时能对付一顿饭,现在有老婆了,生活条件好了,吃饭讲究美味的同时还要讲究健康,更不能任由他对付。
儿子今天回来吐槽学校的饭,晚上吃中午剩的,早上吃晚上剩的,真不知道大师傅是怎么做的 。
印象中儿子并不怎么挑食,也许是当妈的已经无意替他挑过一遍,因而就不会觉得他挑食了。
大灶的饭历来是吐槽的对象。当年卧谈时的种种有关灶上饭菜的故事又被我回忆起。
故事一:
一同学说,我们灶上吃出米虫,米里吃出石碜子是尝有的事,缺盐少油的,但有一天,饭格外香,最后锅见底后发现锅底有只耗子。
故事二:
又一同学说,我们每个学期都要背上粮食去学校,粮食换成粮票,菜总是舍不得吃的,吃的最多的就是土豆,饭菜吃完,再倒一碗开水,油花都不敢浪费。
故事三:
我们上学时背馒头,冬天馒头冻得硬邦邦的,要兑在开水里泡,夏天的馒头容易坏,就馊着也吃了,偷过老师种的青西红柿,拿刻铅笔的小刀切成薄片撒点盐吃。谁要有点咸豆,辣椒装进小瓶里,那都是土豪。我家连个瓶瓶都没有。
(没有食物中毒都是万幸呀)
求学的人难免有吃食堂的经历。
现在的食堂还是越来越好了,名堂亮灶,食物样品留存小样儿,操作台宽敞,案板生熟、面菜分得清清爽爽。大的企业还有机器人做饭,洗、削、切流水化作业,食物种类也是多的不得了。
食堂再好,也很少有人吃不腻的,在外面吃的饭越多,越想念家里的味道。
《回家吃饭》这个栏目打造的就是这个情怀,我常常看,虽不能完全照着做下来,但也会学习一些食材的处理方法,烹饪技巧,做饭和做文章一样,整段整段的抄袭是不行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改进。
这不,今天早上,我就改进了小花卷,我们本地的小花卷,花椒面、大料面多,味道有点冲。今天学着做了个葱花火腿丁的,眼花缭乱的花卷制作大全让我摸不着头脑,前面都会,就那卷的一下,让我觉得“难死宝宝了”,回放几遍都看不明白人家怎么做那么漂亮的花。
压扁,左手捏下边,右手捏上边,扭,好吧,像花不是花;又一个花形,压扁,捏长,中间用筷子压几下,转圈,好,你确定是一朵花儿? 至于更为复杂的一根面条穿插盘花像中国节那样,算吧,眼睛都没看会,别说手了。
会做刀切馒头就让我觉得能开食堂了,要会做花卷我还以为自己能开蒸馍铺了呢。
自己欣赏一下吧,绿色的小葱,白色的面团,红色的火腿肠丁点缀期间,蛮是小巧可爱,吃一口,葱香、肉香,淡淡的咸味,再来一杯牛奶,这样小巧的花卷我吃了三个,也挺有成就感的。两位男士则一口一个。
吃过再多的食堂,最思念的都还是妈妈的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