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7期“承”专题活动。
前两天突然刷到一段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视频,当时就像一枚投入记忆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让我恍然回到了大学宿舍。还记得我的室友从图书馆借来的那本书,正是米兰·昆德拉的这本名作。于是我也借着读了一些。
其实我向来对“名著”二字怀有复杂的敬畏与疏离。一部分源于对翻译文字的隔阂——再精妙的译笔,似乎也难完全复现原文肌理中的神韵,我甚至记不住各种外国的人名;另一部分,则是对其特定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望而却步。这就像那些在国内被禁播,却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其魅力与价值的被认知,往往需要观众自身携带着相契合的生命经验与思想密码去开启。若没有那般深刻的理解与共鸣,所谓的“好”,便容易悬浮于半空,落不到心灵的实处。
然而,名著终究是名著,它总能在不经意的时刻,向你展露其内核的一角光辉。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当初读得颇为艰难,思绪时常在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命运迷宫中徘徊不前,甚至未能坚持到最终的结尾,情节大半也已遗忘在青春的河流里。可它却在我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关于“承受”的种子。
短视频不愧消磨时间的罪恶之源,很科学的就立刻吸引一个人的关注,随着讲解将这本书的精要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记忆与模糊的感受瞬间被激活。我忽然发现,当年那些艰涩的哲学思辨,如今听来,竟有了截然不同的滋味。可能是我从校园进入社会之后“承受”了更多生活重量后的我,思想上发生了连自己都没察觉的巨大变化。
有种说法说,人的灵魂有21g,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轻的重量。而在昆德拉笔下反复探讨的,正是生命的“轻”与“重”如何被我们所“承受”。“轻”,是自由,是可能性,是无需负责的飘然,但绝对的轻,是否也意味着意义的消散与存在的虚空,成为一种无法承担的漂浮?“重”,是责任,是羁绊,是命运施加的负担,但这份沉重,是否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价值的基石,让我们在“承受”中确认自身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太史公那句震古烁今的断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西方的智者,仿佛在不同的时空,审视着同一个命题的核心。我们如何“承受”自己的生命,决定了其最终的重量。是选择承担道义、责任、理想的重负,让自己的人生如泰山般巍峨?还是逃避承诺、躲闪担当,让生命如鸿毛般随风而逝,了无痕迹?这“重”与“轻”之间的抉择与挣扎,本身便是一场贯穿一生的、最为核心的“承受”。
而今,我似乎更能体会那份“不能承受之轻”的深邃意味。生命中那些看似轻松、无拘无束的状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虚无与迷茫。而我们所默默“承受”的一切——生活的压力、情感的牵绊、理想的求索、甚至是时代落在个人肩上的尘埃——这些所谓的“重”,在赋予我们痛苦与疲惫的同时,也雕刻了我们生命的轮廓与深度。
原来,“承受”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忍耐与负担,它更是一种主动的承载与担当。我们“承受”爱,于是懂得了责任;我们“承受”痛苦,于是获得了领悟;我们“承受”选择带来的后果,于是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自我。生命的全部份量,无论是泰山之重,还是鸿毛之轻,终究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肩膀、自己的心灵去一一“承受”。而这“承受”的过程本身,或许,正是生命意义最为真实和饱满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