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700天,写60万字!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收获与心得大揭秘

这篇文章承载着我两年来的写作历程,也承载着我的坚持与成长。702天,60万字,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深夜的敲击键盘和内心的自我对话。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早已不单单是输出文字,更是一次关于坚持、反思与自我超越的经历。

记得有人曾说,要想写出一本好书,先从写一本差劲的书开始。那么,这就是我踏出的第一步——一本可能并不完美,但却承载着我真实经历与反思的书。为什么我能坚持这么久?动力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我也在这篇文章中给了自己一个答案——那就是“七年”,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慢慢走,总会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走得很远。

既然要出书,那我就得好好想想,能给别人分享哪些有用的东西。


我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其实,这句话有点自我美化的成分,说得难听点,我其实就是个喜新厌旧的人。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和工作这些不得不做的事,很多需要坚持的事情,我都没能坚持下来。

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每年写春联时我都会在旁边帮忙。父亲一直想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几个月就放弃了。每年写春联时,我只能一边裁红纸,一边心里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信誓旦旦地跟妈妈说:“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争取考研。”可等到毕业时,别说考研了,能不挂科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还好,那时候找了份去北京的工作,不然真的不知道怎么跟妈妈交代……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程序员。原本该读的书,原本该学习的技能,我也一直拖着没有去做。看着那些优秀的同学和同事升职加薪、进入大厂,我只能在心里叹气:自己真是不争气……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有些事能坚持这么久?动力从哪里来?

这是我能分享给别人的 第 一 个经验。

01 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写七年

这还得聊聊我的笔名——“落笔七年”。

在我开始写作之前,大约两年前,我35岁,正处于对职场未来感到迷茫的阶段。

作为程序员出身的技术人员,35岁在职场上可是一个“高危年龄”。虽然当时我已经是研发总监,但内心却常常充满担忧和迷茫。

我试过投资基金理财,结果大家都能猜到,忙活了大半年,最后被套牢……

我也试过做小红书,大家应该也能猜到,粉丝涨到两千,我接了一个广告,换了一条裤子,然后就坚持不下去了……

就这样,我迷茫了好久。既然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我决定多读书,或许能找到一些启发。

在李笑来老师的书《财富自由之路》中,我学到了一条经典的逻辑:“七年就是一辈子”

李笑来曾是新东方的优秀教师,收入可观,书籍反响也很好。然而,他却选择了辞职创业,写出更多热门书籍,并成为中国比特币的先行者,最终成了一名天使投资人。

我一直是一个相信结果的人,看到李笑来老师的成就,我深信“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理论。

笑来老师提到,假如把七年当作一辈子来过,专注做一件事,坚持七年,一定能有所成就。这与“一万小时定律”不谋而合。

那时,我开始思考:我得做点什么,而且得持续做七年……

不久后,在“得到”APP上听书时,我偶然接触到一本自媒体写作书籍:《人人都能学会的写作变现指南》。这本书既通俗易懂,又有深度,讲述了自媒体写作的好处和方法。我不仅被书的内容吸引,还被作者的写作历程深深感动。

通过这本书,我联系上了作者齐帆,并报名参加了她的写作课。按照李笑来的理论,既然要写作,那就定下七年的目标。

这就是我的笔名——“落笔七年”的由来,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写作目标。

在齐老师的写作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方法,但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最好的写作方法就是写,不断写,坚持写。

这与“七年就是一辈子”的理论相呼应,进一步坚定了我持续写七年的决心。

设定一个长期的写作目标很容易,但要支撑我一直写到现在,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毕竟,万事开头难!最难的部分,是在最初阶段坚持下去并养成习惯。

02 如何在前100天建立写作习惯

前面我分享了坚持的底层逻辑,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便有了信念支撑,我至少不会急于求成。

但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而坚持一件短时间内看不到收获的事情,更是反人性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

1)写作 最 好 的方法就是每天写

前些年,我开始练习跑步,一开始天天跑,坚持了29天了,感觉收获很大。后来因为跑步姿势和方法不对,膝盖有些疼,我听别人的建议,隔一天跑一次。跑着跑着,我就改成隔两天跑一次,再往后我就定每周至少跑两次。然后变成每周一次,结果你们懂得,就没有然后了……

我读书的习惯也一样,不能粗浅的定义我这半个月要看一本书,如果没有详细计划,基本上是看不完的。最 后 的方法就是,每天看,定时定点看。我每天给自己安排两个时间段看书,一个在早上到公司之后,一个在晚上睡觉之前。时间久了,我就养成了习惯,每天到办公室,第 一 件事就是先倒一杯水,第 二 件事就是翻书。至于我每次看多少,每次看书是否会被打断,看懂了多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每天养成了翻书的习惯,再往后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就知道,我 必 须 得天天写,强迫自己写,直到穿越倦怠期,最终养成每天定时定点写作的习惯。就像此时此刻,吃完晚饭,安排完孩子的作业,我潜意识地就坐在电脑前打开简书开始码字。

当发现晚上有应酬或者其他活动,我第 一 反应就是我得提前把日更写了。如果遇到一整天都很忙,晚上还有饭局,日更的习惯促使我在酒桌上也得抽时间用手机抠出两三百字。

习惯一旦养成,其实就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更不存在什么坚持。就跟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你身体、大脑、潜意识都会不自主的帮你去完成每天的写作。

都说养成习惯需要至少21天时间,21天才能把这个习惯存储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元里面。对于写作,我觉得得坚持100天才能养成习惯。

2)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承诺和誓言,要靠一些机制帮助自己

我记得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激 情 和热度都在,每天都在学习写作课程,看一些书籍,想一些选题,自然能产生输出。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我每天要写3000字,一年就写够一百万字。

但当第 一 周过去的时候,第 二 周就开始遇到倦怠期。我也不是一下就坚持了700天,一开始都是有间断的。

后来我发现,简书上有一个日更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每天至少提交100字,就可以累加我的日更天数。我就给自己强制定了一个目标,我这个日更不能断,而且我每天要写1000字。

其实更好的方法应该跟我读书一样,在固定的时间去写。可家里两个孩子,还得处理婆媳关系,公司团队一大帮人,有时还有应酬,这个时间我实在空不出来。

写作群里有些很优 秀 的写作“狠人”,每天早上5点、6点强迫自己早起并写作。我挺佩服这些人的,他们肯定比我更有成就。如果你看到这里,也想觉得自己是个狠人,我特别 推 荐 你去使用这个方法。

日本著 名 作家村上春树,他30岁开始写作,每天早起写作4000字,然后去长跑。他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优 秀 作品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所以,对于写作,对于坚持做某件事,不要对自己的毅力有过高的期待,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机制非常必要。

3)先写十万字废话再说

我打小语文就很差,高考语文成绩还拖后腿,平时写一篇作文,我能咬坏两只笔杆。再加上大学学了计算机,毕业后工作就是写代码。对于我来说,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感觉会让自己死一堆脑细胞。

但即便如此,我觉得写作一开始难,并不是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怕自己写得不好。

我记得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纠结标点符号,纠结语句不通顺,纠结结构是否合理,纠结别人是否理解……

我扪心自问过自己,我为何会纠结?

主要还是因为太想写一篇好文章了,急于求成了。另外,自媒体写作,文字要发表,别人会看到,潜意识的不自信,潜意识的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我陷入了 完 美 主义的陷阱。

后来,在听写作课程的时候,齐老师也讲到过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不要纠结,不要怕别人看,先写起来。

我听过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写作技巧:“先写十万字废话再说!”。至于前十万字是不是真的都是废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卸下了心里负担,摆脱了“ 完 美 主义”困境,忽略别人对你的看法,让我更容易写下去。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新的事情,都非常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记得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每天盯着阅读量、点赞量和留言。恨不得每半个小时就看一次……

我建议大家不要跟我一样,对于初期的写作质量不能有太高的期待,只能把偶尔的被认可当作惊喜。期待太高,失望造成的心里落差会更大,会打击坚持下去的积极性和信心。

现在想想自己当初也挺可笑,本来就不会写,还没写几万字,即便我想破脑袋也写不出好文章,更别提爆款文章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就给自己定个目标,先写10万字废话,养成写作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4)写作内容从哪里来?

在我写作初期,不知道写什么,这也是坚持写作的一个重要阻力。

记得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前十天写自己的感悟,再十天写自己的经历,再十天写自己的工作,再往后我就不知道写啥了。感觉自己的脑袋被掏空了,我就知道这么多,还能写啥?

那时候常常憋到晚上11点多,眼看简书日更 倒 计 时 了,还是写不出来!

键盘上的空格键和删除键频繁敲动,电脑屏幕上依然就那么几个字,痛苦、痛苦、抓耳挠腮的痛苦……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写作者就像一壶水,写一篇文章,就倒一杯水出来,如果水壶的水不增加,总有倒完的时候。

写作是认知、情感、价值等等各种内容的输出,那么我们就同样需要各种内容的输入。

其实人的五官(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每天会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输入,每个人都一样。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感觉自己的水壶常常是空的呢?主要还是缺乏内容收集的意识。

我手机上有一个叫flomo的软件,这个软件的设计逻辑源自“卡片记忆工作法”,目的就是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收集碎片信息。

作为写作者来说,要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比如上班路上的一则 广 告,电梯里某人的一句话,电影的一段台词,读书的某一个段落等等信息,每当我的神经被触碰的时候,任何有感悟、有收获,任何喜怒哀乐都可以随时用这个软件记忆。

通过这个软件,我给自己弄了个选题&素材库,每当我没什么可写的时候,我就打开看一看。目前,即便每天都在写,可我的这个选题库还是有三四十条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根本不再会出现没啥可写的情况。

但是,我还是想说但是,这些只是小技巧,这些内容的输入,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

我们用心去工作,用心去生活,这些经历带给我们的选题和素材才足够生动,足够打动人。

关于初期坚持写作的 最 后 一个建议就是:读书!

我是在开始写作之前就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我开始写作之后,读的书更多了。那么自然就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内容、话题、选题、思考等等,那么自然写作的时候不缺思路和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上学的时候被老师和家长强调了无数次。可只有真 正 地开始读书,开始写作,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另外,写作表达的内容,其实表达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读书不仅仅提供素材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一个人的认知。

对于写作者来说,认知的提升,是最 优 质 的输入,自然会大大提升写作者内容输出的质量。

分享了坚持和写作这两个收获,这只是写作初期带给我的收获,其实还有更多,咱们接着聊。

03 在真 正 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你永远猜不到你会得到什么

1)写作起初的目的

我记得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搞个副业挣钱。我给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我要到40岁的时候退休。

不是说我真的什么都不干了,而是说我具备不上班就能负担家庭开支的能力,进而我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干的事儿。

那么写作,就是我达成退休目标的计划之一。

可理想很 丰 满,现实很骨感。了解之后才发现,自媒体写作变现,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还得学习运营,懂得宣传,经过长期的沉淀,构建强大的个人IP后,最 后 才能挣到钱。

对于我这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公司一帮人需要我,我除了能坚持日更码字,真的没有时间再去学习其它东西。

既然如此,那短时间内肯定挣不到钱,那我还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么?

说实话,当我写了20万字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相信这句话:任何事情最终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好,那说明还没到 最 后。

职场里也流传一句类似的话:不是成功的人太少了,而是放弃的人太多了。

抬头再看看七年的写作规划,我才执行了不到一年,一切还早,不能急于求成,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并没有停止码字。

2)意料之外的收获

持续做一件事,总会有收获的,而且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成功不是某个高度,而是保持成长的状态”,这是我多年来的座右铭。

在日更将近一年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多,生活更有节奏了,读了更多的书,知识和认知也在不断提升……

我慢慢发现,写作是让人保持成长的绝 佳 手段。

我改变了对写作的看法,不再仅仅只是围绕尽快变现来写,而是围绕成长来写。

因为成长和认知的提升才是一切的前提,而写作是 最 佳 的辅助手段。

起初,因为写作,我的文笔提升了很多,公司的重要文件和材料基本都出自我手,而且文案能力得到了很多省、市级领导的认可。这对于我这个码代码出身的理工男来说,很不可思议……

我把工作分出去了很多,设置了一些组长和管理者岗位。

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私心的,想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写作,可结果是这样的决策激励了成员的快速成长,团队效率反而提升了……

我看了更多的书,不但有了思考如何写作的时间,也让我有了更多思考公司的发展,更加巩固了我的管理岗位。

此外,我开始频繁给大家分享我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受我影响,团队很多人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同事、下属、领导的关系貌似比之前更和谐了……

我不能说这都来源于写作,但写作真的是一个触发点,让这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写作是提升认知的绝 佳 手段

时间追溯到2023年年底,我从总监晋升为副总,分管公司所有业务。研发、产品、售后、项目的部门管理我都没问题,唯独对这个市场部,其实我非常不自信。

那个时候Chat G p t 正火爆,我打算写一本AI相关的书籍,已经开始跟编辑沟通大纲了。结果,看着2024年的市场业绩指标,我沉默了。

我知道,写书跟副总的岗位,只能二选一。最终,我还是求稳,选择了后者。现在看来,其实是一个胆怯的选择。

2024年的工作紧张有序,如火如荼地展开。关于写作,我除了读书跟日更,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即便是头一年管理市场,即便经济形势不好,即便工作的事务繁多,即便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24年的业绩,结果是我们竟然完成了。

而且24年业绩是过去四年 最 好 的一年,逆势增长!

24年快到年底的时候,大家都在聊总结,很多人问我:你有啥诀窍?

针对这个问题,我长长短短写了不少篇幅,总感觉抓不到核心。

可在翻看24年10月份的日更记录的时候,我发现了答案……

24年9月底,我们的业务已经完成了大半,占据了河南60%的市场。树大招风,竞争对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投诉和诋毁,我不得不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负面事件 公 关 上。同时,为了推动相关 政 府 相关的信息化建设进度,我给省里领导递交了数次推进方案,可迟迟没见动静。

十一假期前,我终于得到领导的答复:节后发文推动。可等过了十一假期一星期了,还不见动静。那天早上,我去处长办公室汇报工作,得到的结果却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和压力,不打算再下文推动了。

在这前一天,我去洛阳谈一个客户,吃饭喝酒到晚上11点多赶回郑州,第 二 天一大早去见另一个关键领导,然后又得到这个不好的消息。走出他们办公大楼的那一刻,我是身心俱疲,感到非常绝望……

开车返回时,我没有直接回公司,而是把车停到一条河边,我站在河边发呆了好久。

看着河边几个悠闲钓鱼的大叔,我在想:我为何这么累?为何别人都不帮我?我到底在坚持什么?人生的路有对错么?有好坏么?

在河边悠闲钓鱼是一天,忙忙碌碌奔波也是一天,这种躺不平、卷不赢的痛苦,到底是选择不对还是能力不行?

那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习惯性地坐在电脑前码字。写了很多,写着写着,我发现我找到答案了。

我记得当时我写下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两句话。

第 一 句: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和事情都不如所愿的时候,那应该或者只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

我其实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省里的领导不愿意下文是人家的选择,我却把这个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

其实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对自己之外的人或事,有了过多的期待。

所以我应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构建思路,再重新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

第 二 句:成长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在至暗时刻的野蛮生长。

选择接手市场部,其实还是想让自己不断践行一些新的事物,进而 促 进 成长。

成长其实也符合复利效应,就像写作两年后的我,现在可以写出这篇超过5000字的文章。

工作也一样,痛苦的至暗时刻,才是蜕变的最 佳 时期。

那天的日更写了三千多字。写完之后我一身轻松,我才发现,写作其实是让人思考、反思、复盘甚至是产生灵感和创意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

后来,我们不再依赖于政 府 领导的政策推动,我们开始寻找代理商,开始逐个突破难点用户,最终年底前超额完成了业绩目标。

基于这份经历,那么再来理解“写作是提升认知的绝 佳 手段”就非常容易了。

再回到刚才有人问我的问题:你有啥诀窍?

诀窍就是:读书写作,提升认知!


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清晰地明白我接下来要写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成长和认知来写。

我会写成长带给我的自信和从容,我会写成长带给我的岗位和薪水;

我会写成长带给我的安慰和快乐,我会写成长带给我的视野和未来;

我会写成长帮我应对压力和痛苦,我会写成长带给我幸运和机遇;

我会写成长让我学会真诚和善良,我会写成长帮我看清了世道和人心……

既然能接受这是一本差劲的书,那么屏幕前的你对我的任何认可,对我来说都是惊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