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人格的形成与自卑——听读阿德勒《儿童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个体人格形成的动力就是追求优越,人们都渴望成功,就会不断渴望获得优越感。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追求优越感的人格体现。

阿德勒认为,引导孩子的优越感要以与社会公众利益相符合为基础。追求优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病态的追求个人优越的方法;另一种是追求社会兴趣。阿德勒指出,追求个人优越的人很少或根本不关心他人,其行为目标是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的。为了避免孩子以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我们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为孩子树立社会意识,使孩子努力向一个能切实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孩子,如果在封闭的家庭,其社会参与程度就会很低,不利于孩子建立社会情感。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也有影响,暴富家庭的子女往往最终会成为问题儿童。还有父母的关系、孩子的玩具、祖父母的溺爱等等,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

阿德勒认为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前提就是人的自卑感。正是这些自卑,才让人竭力补偿自己的弱点。所以,自卑感既对个体有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也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都会导致人格的改善。在许多情况下,补偿是一种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我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但是补偿也会表现为消极一面,如果儿童的自卑受到父母的过分冷落,儿童就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来表现补偿行为。比如,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在阿德勒看来,补偿作用是人们的一种极普遍的心理现象,在“向上意志”的驱使下,人们的这种补偿作用,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结束才会停止。一个人若是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轻则患上心理疾病,重则失去生活的勇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