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宏观的视角看过去,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急诊室,你必须阻止人们伤害Ta人,以及伤害自己。
2我们一直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心力、自己的创造力,来不断地、不断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是我们共同的垫脚石,我们所有的身、语、意都站在这共同的垫脚石之上展开。
3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抛弃自我的过程——因为维系住自我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当你无力承担这种成本之时,就只能说服自己妥协。在不断妥协的过程中,精神结构中的抽象自我会被拆解… 所以,长期的物质匮乏之所以会导致精神结构的失衡,主要源于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自我作用于所处的生存环境。一个人对真实的世界理解的越深入,如果缺乏强大的心灵和睿智的大脑,只会越来越感到绝望!
4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而人性却亘古不变。
5前戏当然很重要。但写作不需要这个。别拖泥带水,立刻马上开始吧。写作绝不是泡好茶,铺好桌面,打开台灯,调好空调,然后开始一场酣畅淋漓的写作的。很可能是蹲在马桶、在淋浴中,在划船机上,在车上。。想明白了一件事就顺手记下来。
6尝试每次只写一点,短到140字也行。只攻一点,把一个细节一件小事说清楚,哪怕只是一些灵感火花,它们会在你备忘录里发酵,自然长出来,写多了也就理解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
7不要为了长而长,对用户负责,不要多哪怕一个字,尽可能去掉每一个不该有的字。时间比钱贵。
8曾有个传奇女老师(已被全网封杀)分享道:“这些年我光是书摘都记了20多万字,时不时翻看,全背了。我文章中的引用都是靠记忆的。很多人问我,记不住怎么办?反复看。我有个方法,睡前看一次,第二天一早起来,先试着背,背不下来再去翻一次。这样会特别深刻。可能很多人觉得背诵很痛苦,可我觉得,我很享受那种把一个好观点、一个好句子背了,它就进入了我的血液,进入了我的知识库,要用的时候随时调出来,那种感觉特别爽”。
9一切能让你产生灵感的素材都记录下来:天涯社区、B站弹幕、淘宝评论以及厕所小广告...有含义的短信、朋友圈留言板,走到哪记到哪,定期整理,分门别类:根据关键词建立文件夹(图片)、文字资料库(好句子、观点、笑话)学编辑整部电影的构造主线副线台词都记录下来。
10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好:“起初是我们创造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11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12一旦你养成了输出倒逼输入,每天都习惯性阅读和思考,每周习惯性反省,长期以往会很可怕,古人说日三省吾身,我们能做到以周为单位就谢天谢地了。
13冯唐分享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
1、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大家都反对你做一件事,但你还是偷偷摸摸想去做,且长期偷偷摸摸想做,怎么拦你都没用,这说明你在这件事上有天赋。比如别人怎么骂你,怎么往你家窗户上扔石头,你还是经常对着窗外怒吼,唱一些歌曲,没准儿你就应该是一个歌唱家。
2。你偷偷摸摸坚持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快感和满足感。我举自己例子,大家都不明白我写作这件事,他们说无论在麦肯锡华润还是中信,你平均每周干八十到一百个小时繁重工作,为什么还要写作,你写作时间从哪儿来,怎么坚持的?我跟他们说,我写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周末你看电视我不看:每个春节你去陪你爸妈了,我一边陪我爸妈一边写东西,省下来时间写作,看上去是件苦事,一天四五千字,椎间盘颈椎也不舒服,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有巨大满足感。
3。你做出的东西有没有自己的风格,有没有相当多的人愿意自掏腰包去买。这看上去像一句废话,但实际上是金标准。这几乎是比前两点还硬的标准。
14你碰到的所有问题一定有100本书早就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15一条的创始人徐沪生曾说“我们这些媒体人、专栏作者的那点小聪明,是茶杯里的几片茶叶的话,普鲁斯特这种人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像德鲁克这样的大师,那不是茶树林,堪称是喜马拉雅山脉了。关键是除了他还有很多大师,他们的思想精华都凝结在书里,不读真的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