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在学习课文《传统节日》,这是一首民谣,依据中国农历时序先后,依次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相较于其他课文,孩子对这种短小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更加喜欢。孩子们通过生字的分版块学习,很快就能流利地读出来。我发现孩子对传统的习俗以及节日背后的故事尤其喜爱。从这点可以看出,孩子对活动与阅读是有兴趣的,只是他们对这些主动探求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全靠老师和家长去引导。
放清明节假前,已经给孩子渗透了清明节的故事,经过与孩子交流,发现还是有部分孩子把介子推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家长听。我又利用了一节夕会课和一节班会课给孩子讲了年的故事和七夕节的故事,以及这两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当讲牛郎与织女故事的开头时,就有孩子举手表示自己知道这个故事,一共通过三个孩子才把故事讲完整,当他们看到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时,教室内传出了一些笑声,现在的孩子都懂事比较早,都有一些懵懂的意识,但这并不是坏事。我接着说,在古代啊,人们乞巧不仅仅是乞求自己有美好的姻缘,还有着许多活动呢,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又回来了。于是,我又通过一首古诗《乞巧》中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告诉孩子们,在这天孩子们乞求自己学业进步,老人乞求身体健康,少女们乞求自己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在古代这不仅是情人的节日,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讲牛郎织女故事的同时,我给孩子渗透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我简要给孩子们讲了其他三个故事,在他们一声声惊叹中发出一些疑问:“老师,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可能他们对传说还不了解,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我想如果家长朋友们在这一两周给孩子准备这类的课外书,孩子应该会感兴趣。这个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去阅读。讲完七夕,我又给孩子讲了年的故事,有的孩子就回忆起两型课上老师给他们看过这个视频,因为过年是我国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孩子从自身体验中能讲出过年的习俗及自己的心情。在这节课中对,孩子最大的难点在于,他们对公历与农历的区别,以及把七大传统节日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我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些都能迎刃而解的。
每天坚持晨练与写字。
四五六年级孩子外出参加拓展活动,一二三级孩子在校学习。
感想: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时候不是单纯说道理或者是批评能行得通了。家长与老师都要改变心态与做法了。
每天坚持消毒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