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十二公里慢熬粥想到讲课

张东辉,讲师七期坚持原创分享第623天(2019.5.18)

今天,在郑州参加一个学习,中午和老师们一起吃饭,来到了楼下一个叫做四十二公里慢熬粥的店里就餐。

很好奇:四十二公里慢熬粥是什么意思啊?服务员送来了餐具,袋子上印着几行字:用跑一个马拉松的时间熬一碗粥。原来如此!

长达四十二公里的马拉松,要慢慢跑,才能跑出好成绩;一碗粥,要慢慢熬,才能熬出好味道。

想起今天课堂上老师的提醒,讲课,也像熬粥一样,不要急于求成,要追求慢成功,慢成长,当然,要有策略地成长。做讲师,要学会收心,收收心,慢功出细活儿。

像熬粥一样,粥有粥的特色,不是山珍海味,却能把胃熨烫的舒服妥当,就像讲课主题,要找能帮助家长的一小点,比如:面对孩子哭的时候咋办?孩子沉溺手机怎么办?我做妈妈以来,犯过的十个错误等等。受此启发,我想了一个主题:咋把孩子顺利送进幼儿园?

粥不繁杂,却润肺去燥,食材一点一点放进去,搭配合理,功效不一,放的料不一样,熬出的味道也不一样。同样,讲课的容量不易太大太多,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我们怎能传递的完?从课程逻辑入手,料要有创新,创新才会让课程有生命力。

每碗粥都是有特色的,讲师要慢慢熬自己的“宝贝”,既然要“熬”,就是慢成长,做自己擅长的,不贪图大和多,在练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熬成自己的一碗香喷喷的粥。

老师说,聪明的人可能在匆匆赶路,慌忙中也许焦虑了;有韧性的人,在坚持和打磨中,不急不躁熬一碗粥,不仅讲课如此 ,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